蛋白分解酶在未发芽的大麦中含量就很多,随着发芽的进行其含量逐渐增加。

题目

蛋白分解酶在未发芽的大麦中含量就很多,随着发芽的进行其含量逐渐增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些种子收获后直接进行发芽试验,其发芽率很低,因此农作物种子的发芽技术规定中建议在发芽试验前先进行()处理。


正确答案:打破休眠

第2题:

大麦发芽过程中主要物质发生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1.物理及表观变化
2.糖类的变化
3.蛋白质的变化
4.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的变化
5.麦芽的溶解
6.酸度的变化
7.其他变化

第3题:

马铃薯发芽或被阳光晒绿时其龙葵素含量明显增加。()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水敏感性强的大麦发芽整齐,发芽率高。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大麦发芽过程中,酶原被激活,并形成大量的酶,产生各种水解酶的部位在麦粒的胚部分。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啤酒酿造为什么要进行大麦发芽?简述大麦发芽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正确答案:目的:通过大麦发芽,根芽和叶芽得到适当生长,使麦粒中形成大量的各种酶发芽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变化:
(1)、淀粉的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是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所下降,经过制麦过程可溶性糖大部分有积累,这是由于淀粉,半纤维素,及其他多糖被酶水解的综合结果.。
(2)、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分解是制麦过程的重要内容,部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分解产物分泌至胚,用于合成新的根芽和叶茎,因此,蛋白质有分解也有合成.
(3)、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的变化:(实质是细胞壁的分解.→粘度下降)
(4)、酸度的变化:(发芽过程中酸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酸度提高,虽然酸度明显增长,但麦汁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由于磷酸盐的缓冲作用.)
(5)、胚乳的溶解与酶的形成:(胚乳的溶解:麦芽的溶解是从胚乳附近开始的,沿上皮层逐渐向麦粒尖端发展,靠基部一端比麦粒尖端溶解较早,较完全,酶活性相对较高.)

第7题:

制麦过程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各种水解酶系,使大麦内容物在发芽过程中获得彻底分解。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用普通发芽法测大麦的发芽率,以大麦浸渍开始后 ( ),从大麦发芽粒数计算其发芽率。

A.50小时

B.720小时

C.120小H寸

D.240小时


正确答案:C

第9题:

发芽过程中,α一淀粉酶在水分含量低、通风不充足、麦层中CO2浓度高的条件下容易形成。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大麦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和合成同时进行,以分解为主。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