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某教师设计的“细胞呼吸”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请同学们来

题目

材料:某教师设计的“细胞呼吸”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实验,这两个锥形瓶都装有葡萄糖溶液,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添加酵母菌,一段时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教师展示实验现象。)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按照步骤进行分组实验。(一)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小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二)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学活动特点来看,该教师设计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根据该教师的做法,简单谈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准备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
(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答案:
解析:
(1)导入(Lead.in)和呈现(Presentation)环节。
(2)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等,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音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材料中所给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既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以图片导人新课的内容,采用了视觉媒体;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在讲授新单词时.在黑板上给同学板书“special”和“creative”。
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图片的目的:将图、文、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的目的:小黑板是所有直观教具中最普通、最灵活、最实在的东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D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②帮助概括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③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掌握目标语。如果是多媒体,呈现之后幻灯片可能马上过去.不再复现,等到教学生自己操练时,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而如果在呈现时把目标语写在黑板上,就能在课堂上一直保存,随时可以让需要的同学参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谈话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始于教师的谈话。教师要注意说话的量、语速、语音、语调等。该片段中教师注意使用升降调的方法来教授新单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师提问方面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两种。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教师手拿铅笔问:“Is this a pencil ”:而真实性问题则是提问者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更多使用的是真实性问题。因此,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多设计真实性问题,减少展示性问题,从而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交往。
③反馈和对待错误的态度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应对其表现提供反馈意见,这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也非常在乎。此外,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容忍学生犯错误,并注意纠错的方法,避免用批评指责的语气。
④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
一节课中师生互动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一般情况下.语言能力越强,上课参与度越高,而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上课参与度也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应多鼓励那些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参与互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2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
老师:能量存在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风能等,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吗
学生1:可以,比如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2:热能转化为电能,如火力发电。
教师:那么,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呢
学生思考:…
教师:我们知道,电子的定向运动能够形成电流,产生电能。这对化学能能否转变为电能有什么启示
学生3: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有电子的转移,如果能定向运动的话,也可以产生电流。
教师:好!那么是哪些反应呢
学生4: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有电子的转移,有可能产生电能。
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呢
第1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4:
第2组:……
教师:下面请第1组派一位代表向大家讲述他们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问题:
(1)请对第1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价。
(2)该教师的教学流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3)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一个能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小实验。


答案:
解析:
(1)①第l组利用了电流表来观察实验现象,将抽象的“电能”转变成了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指针偏转”的实验现象,会更加有利于观察。 ②选取电极材料时,考虑到了选择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并且只有一种电极材料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保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③采用了单液原电池的装置,实际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锌与铜的表面均会产生氢气,由此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化学能不仅转变成了电能,还转变成了热能,因此通过电流表观察电流的产生,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要想观察到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把单液原电池设计为双液原电池。
(2)①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途径。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化学能是否能够转化为电能”。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③当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之后,请一小组给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与结论,在这里采用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了“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一课程理念。
④就该教师整体教学流程来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巨大贡献,体现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一课程理念。
(3)水果电池
材料:苹果、铁片、铜片、导线、LED小灯泡。
设计:将铁片和铜片间隔一定的距离平行插入苹果中,用导线连接LED小灯泡、铁片和铜片。
实验现象与结论:可以观察到LED小灯泡发光。由此说明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

第3题: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T: What did your mum do yesterday, Wang Lin
S: My mum buyed the dress for me.
T: Oh, that is nice. Your mum bought it for you, did she
S: Yes.
T: Where did she buy it
S: She buyed it in town.
T: Oh, she bought it in town for you. Well, it is very nice.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学生在对话中的语言错误是什么
(2)该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效果如何
(3)教师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纠错请举例说明。


答案:
解析:
(1)该学生犯了13语语法错误,用错了动词过去式的形式。即My mum buyed the dress for me.buyed→bought,She buyed it in town.buyed→bought。
(2)该教师采用了重述法(Recasts)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进行了含蓄纠正。即先进行部分肯定之后用正确的语言重述学生的表达,不指出错误,而通过不同的语气(如反问)、语调、眼神、动作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纠错技巧对于纠正学生口语中的语法错误比较有效。
(3)①直接纠错法(Explicit Correction)
  当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时,教师打断语言训练或实践活动,对其错误予以正面纠正(说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并让学生改正)。这种纠错方式常用于旨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而进行的机械操练或侧重语言精确输出的各种练习中。教师可用以下课堂用语:You should say…/No,you shouldn’t say that…/Read after me./Pay attention to…/Oh,you mean…,We don’t say…in English,we say…等,例如:
  T: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S:I go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T:Oh.You should say“I went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S:Oh.sorry.1 went to see a movie with my parents.
  ②强调纠错法(Pinpointing)
  教师重复学生的话.有意重读并拖长出错部分的发音或用升调以表示特别强调。这种方法常用于学生的自我纠错。这样既能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口头叙述,又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例如:
  T: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his summer
  S:I go to Hong Kong for my vacation.
  T:You go to Hong Kong
  S:Oh.1 went to Hong Kong for my vacation.
  ③重复纠错法(Repetition)
  教师发现学生的语言错误后,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回答,并使用“Once more./Pardon/Repeat please."等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
  S:Xiao Liu is watch TV.
  T:He is watch TVPardon
  S:Xiao Liu is watching TV.
  T:Right! Go on please.
  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时,不应仅限于一种纠错方法。在选择纠错的方式上,应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因素,做到多种纠错方法灵活运用。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追问法、等待法、反馈法等多种纠错法。
  总之.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口语错误的严重程度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认真进行分析,充分把握好纠错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纠错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因出现错误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发展自我纠错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第4题:

材料: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课教师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实景(教学时间为45分钟)。


问题:请运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论,简要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1)课前准备不充分,对课堂的预设考虑不足,并且没有恰当地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电脑开机不正常,复制共享文件到本机时传输速度太慢等问题反映了该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课堂的预设考虑不足。 (2)没有恰当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原因,有时学生不能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有时他们的认识是偏颇或错误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不去纠正,教师必须发挥主导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②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材料中“部分学生在漫无目的地敲击键盘和鼠标,有的学生在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部分学生上网找音乐。课堂嘈杂,学生讨论话题不够集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发表观点。”等反映了该老师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恰当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3)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材料中该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4)评价主体单一。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材料中该老师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5)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材料中只提到了“对本课的知识要求进行在线实时测试”,而未对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

第5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关于“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的教学片段。


问题: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在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案:
解析: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贯彻这一思想。该教学片段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在总结深化环节,通过名人名言的解读分析,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感悟,进行分享活动,正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生活并感悟人生的体现;在拓展思考环节.带领学生签下承诺书,正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公民的体现。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习新课环节,教师通过播放《4岁小孩吃棉花糖》的视频,以及出示生活中四种常见的不良诱惑,帮助初中生认清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在拓展思考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则承诺书,也正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展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涵在鲜明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又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体验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和同学进行分享,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第6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Fe3+和Fe2+的相互转化”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展示】苹果?
【对比实验】榨苹果汁——不加维生素C和加一片维生素C
现象:不加Ve的那杯很快变成棕黄色,加Vc的那杯较好地保持了苹果本色。

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往往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二价铁和三价铁相互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缤纷色彩。

Fe3+的检验?


问题:?
(1)列举该教学片段中的探究要素。

(2)该教学片段有哪些值得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3)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教学片段中的探究要素有:生动的联系生活的探究问题情景,富有驱动性的探究任务,能够拆解、能够展开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得到一定的结论。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2)①苹果颜色变化的问题情景具有生活性,是很好的驱动性问题,但这一驱动性问题没有与后面的探究任务紧密衔接,使该问题的功能和价值打了折扣。此外,苹果汁的变色不完全是Fe2+被氧化的问题,还有酶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其中的科学性问题。
②设计了能够展开的探究活动过程很好,但没有具体设计。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学生的角色是
什么.具体活动点是什么,活动形式和活动的具体组织方式是什么等问题都不够明确。
③学生可以探究得到一定的结论,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落实点是什么.进行这个探究活动与前后学习有何内在关系等问题也是进行具体探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3)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
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
③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7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本教学片段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2)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①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②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③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④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第8题: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一课,大家可以再次阅读一下课文.然后写一篇关于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的作文,请大家联系自己的 实际经历并和周围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基本的结构框架。
学生:基本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Ⅰ.Introduction(介绍部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准备等。
Ⅱ.Bodv Part(主体部分):看了什么,做了什么。
Ⅲ.Conclusion(结论部坌):感想。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评析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指出学生列提纲属于过程写作法的哪个阶段。
(2)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首先借助已学知识为学生创设了有效情境,将学生带入熟悉的学习环境中,然后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经历展开积极讨论,表达见解,启发思维。最后得出了写作的基本框架.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学生列出的提纲属于预写作阶段。
(2)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策有:①将英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词汇教学结合起来。②从基本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可以按照单句翻译、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改写课文、看图作文、模拟写作和听写材料的顺序进行。
③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④重视好评,搞好信息反馈,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书面表达练习中的指导作用.
同时,教师宜多设置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借助于文字材料、图片、录像等。就课文的观点进行讨论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讨论.是一个内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讨论时思维活跃,在交流中可以自主性地获取写作的资源、思想、观点、语言等。

第9题:

材料: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课教师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实景(教学时间为45分钟)



请运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论,简要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清题目,要求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在分析材料时只需要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即可;第二:将找到的问题按照角度,比如时间角度、教师或学生角度进行归类,梳理思路和答题点;第三:答题时注意分条作答,答案序号化。

第10题:

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请4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角色。具体活动如下:
扮演“核糖体”的同学把道具串成一条长链代表初步合成的“多肽链”,并交给扮演“内质网”的同学,后者用代表“小囊泡”的小桶装好“多肽链”后交给扮演“高尔基体”的同学;“高尔基体”将“多肽链”盘曲折叠,之后交给扮演“细胞膜”的同学;“细胞膜”把小桶放到教室外。
引导质疑:该角色扮演活动在设计上存在哪些不足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没有涉及线粒体的角色,该活动没有反映出线粒体在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不断提供能量的作用。
之后教师总结。
问题:
(1)材料中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简要谈谈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取的依据。


答案:
解析: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总和。 该教师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质疑法、角色扮演法。
(2)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内容和层次。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了解、理解水平的目标,运用指导阅读法、教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教学目标是应用水平的目标,则可考虑演绎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②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多采用启发性较强的讲授方式,并穿插使用实验、演示、探究及推理归纳等逻辑方法;对事实性知识,可通过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并配以图表.以归纳、比较、联系等形式强化记忆的方法;对操作性强的内容则可以考虑实验法、演示法和探究法与讨论、谈话等方法结合的形式。
③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学习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与学习习惯等因素。
④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与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与特长、教学艺术与风格特征、教学组织与调控能力等方面。
⑤依据教学环境条件。教学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条件(信息技术、仪器设备条件、图书资料条件等),教学空间(教室、实验室、生物园地等)和教学时间条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