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题目

下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法只能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但道德在法律和国家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法律和国家消亡以后,仍然会存在
  • B、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
  • C、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都认为实在法不是法
  •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与道德是两种社会调整机制,互不相关

B.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

C.法的内容决定于道德

D.道德必须由法律保障实现


正确答案:B

第2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B)道德依附于法律,衬托法律的权威
(C)道德始终滞后于法律的发展
(D)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具备相同的规范功能


答案:A
解析:
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 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在调节主体上,道德调节的 主体比法律广泛;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而道德具有明显的自 觉性、事前性特点。

第3题:

下列关于道德的论述,正确的是()。

A道德由习俗发展而来

B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弱

C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强

D道德相对于法律,约束力更广泛

E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参考答案:ACDE

第4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德与法律一同产生
  • B、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没有重叠
  • C、法律的适用范围比道德广
  • D、法律是人类历史的阶段性现象,道德则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在规范层面上,道德和法律同为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而且都调整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但道德和法律也存在着根本区别。
(1)道德和法律的产生背景不同。道德产生于社会观念并存在于人们的信念里,是自发的。法律却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2)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它往往不以文字或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和颁布。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存在于社会流动的观念和人们的信念中。法律则不同,它必须有专门的形式和制定程序。道德规范的产虽然远比法律要早,但至今仍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的形式。不成文法尽管带有明显自发的、约定俗成的痕迹,但在制度化方面,其系统化和明确性仍然是道德所不能比拟的。
(3)道德和法律所规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整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方面是一致的,但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没有法律之前,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的规范调整,主要由道德来完成。法律出现后,将道德的一部分内容分离出来,改由法律来规范调整。违反了法律规范的,一般也违反了道德规范,而违反了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违反法律规范。同时还要注意到,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更多的是强调义务和禁令;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时不但强调义务,同时还要强调权利。
(4)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是靠人们自觉遵守,其次靠舆论的强制,内心信念的约束等。而法律的实施,虽也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但法律却具有道德所不具有的强制实施力量——国家强制力。
(5)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会产生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舆论是来自外界的不确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为个人的良心所承受,才能产生压迫感。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一定要经良心的转换才起作用。法律则不同,由于法律的确定性和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当违法行为出现时,法律绝不考虑违法主体的承受能力,法律确定行为违法与否的准则就是法律本身。依法律指引办事,将获得肯定性后果,反之则承担否定性后果。

第6题: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区别”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律与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B.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C.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完全不同

D.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与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一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既有相同的领域,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法律一般只能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既要约束人的行为,又要干预人的内心世界。其次,有些由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与道德无关,如程序性法律关系;有些道德问题又是法律不宜涉及的,如友谊问题。即使在两者共同调整的领域,二者的侧重点和调整方式也有所不同。法律通常只对其中严重的、需要运用国家强制力的行为作出反应,而道德的反应则不限于此。

第7题: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答案:
解析:
(1)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首先,道德为法律提供理论了基础。一定的道德伦理观点和学说是法律理论、观点和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其次,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评价和判断法律的价值尺度。再次,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指导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状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法律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持。最后,出现法律漏洞时,道德可以作为行为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弥补法律的不足。
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首先,通过立法可以将一定道德原则和理念制度化、法律化,赋予道德要求以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有效保障其实现。其次,法律是道德要求的承载者,它以法律形式体现了道德理念和原则,并以法律特有的方式将其确定化、具体化、规范化,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标准。最后,法律是促进道德发展,形成新的道德风貌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
(2)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共同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冲突。
一定社会中的道德是多元的,不同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即使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具体道德观念也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而国家法律是统一的,这样,在多元的道德观念和统一严格的法律规范之间就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
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方式不同。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由舆论确立并发展的,法律则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时道德的发展先于法律,法律表现得较为滞后,有时先进的法律又可能是道德发展的先导因素。二者在发展上的这种“时差”也会引起法律和道德的冲突。
由于法律和道德在调整对象范围、规范性特点和程度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在一定场合下也可能发生冲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可以概括为“情”与“法”、“情理”与“法理”的冲突。有时一个行为可能合乎情理,但却不合法(法律不允许或者不受法律保护);反之也可能出现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是由于各自的特点所限,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不能完全避免,但如果冲突频繁,则不仅影响二者的社会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道德或法律上的虚无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协调二者的关系,尽量预防和减少冲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在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一定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将其作为法律制定的价值基础,防止与道德对立的“恶法”出现。
是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执法和司法主体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尽量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情理。
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应重视法制宣传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批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容的旧的道德理念,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
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8题: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调查范围广于道德

B.道德调查范围小于法律

C.道德与法律调查范围相同

D.道德与法律无任何关系


正确答案:B

第9题: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关系。


答案: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习俗、习惯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不可能,社会要更强有力的、更广泛的、普遍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就应运而生。法律的现,并非由此结束道德的历史使命,道德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重大的、全局性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它们在这方面是一致的,如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对守法行为的奖;道德对善的褒扬和对恶的评价。犯罪行为一般是违反道德的,守法行为一般是符合道德的。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
(1)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在日常生活中,如杀人、盗窃、同违约、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尊老爱幼、见勇为等是道德上许可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2)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如法律规定某一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一年,超过了诉讼时效,民事权利即不再受法律保护。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从道德上讲,这种权利是不可能失效的,应当得以实现。
(3)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如前所述,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权利方仍然要提起诉讼,在道德上是可以的,但就诉讼结果而言,法律是不保护其利益的。再如复,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意义上却是许可的。(4)进入法治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道德已由其渊源——习俗和习惯甚至从其本身“认可”的法律中完全超然出来,形成一种理想化的价值,其指向是高标准的。一般来说,道德以他人利益为基点,强调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道德通常都是以个人利益为他人利益或集体益做出一定牺牲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第10题:

下面关于职业道德行为的主要特点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
  • B、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 C、与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