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孩(7岁),

题目

某日,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孩(7岁),以受该小学生父母委托带其回家为由,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孩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称未带够钱,将男孩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孩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孩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夭夭。甲构成何罪?()

  • A、侵占罪
  • B、拐骗儿童罪
  • C、拐卖儿童罪
  • D、诈骗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张某与韩某、许某、田某共同走私一批进口香烟,为了独吞这批货物,张某就勾通其弟弟甲与乙,商定某日由他们假冒在市工商局、公安局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装走私烟的汽车经过的路上拦截,甲与乙依计行使,在拦截走私汽车的时候,出示了工商检查证,扣留了这批走私香烟,并把这批走私香烟交给张某卖。则张某、甲与乙等三人的行为构成了()。

A.抢劫罪

B.诈骗罪

C.渎职罪

D.敲诈勒索罪


参考答案:B

第2题:

小牛在从甲小学放学回家的路上,将石块扔向路上正常行驶的出租车,致使乘客张某受伤,张某经治疗后脸上仍留下一块大伤疤。出租车为乙公司所有。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张某有权要求乙公司赔偿医药费及精神损害 B.甲小学和乙公司应向张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张某有权要求甲小学赔偿医疗费及精神损害 D.张某有权要求小牛的监护人赔偿医疗费及精神损害


正确答案:ABC
【考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详解】本题中,张某与乙公司形成旅客运输合同,对于张某遭受人身损害,张某可以要求乙公司承 担违约责任,但违约责任中并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因此A选项错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1款规定,本题中小牛已 脱离甲小学管辖范围,甲小学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B、C选项错误。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第 1款及《侵权责任法》第22条、第32条规定,张某有权要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小牛的监护人赔偿医疗费 及精神损害,因此选项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应为ABC。

第3题:

甲于某日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3个月后,对外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50000元的价格卖给无法生育的乙。问: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参考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第4题:

张某与韩某,许某,田某共同走私一批进口香烟。为了独吞这批货物,张某勾结其弟弟甲与乙,商定某日由甲,乙二人假冒在市工商局,公安局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装走私烟的汽车经过的路上拦截。甲与乙依计行使,在拦截走私汽车的时候,出示了工商检查证,扣留了这批走私香烟,并把这批走私香烟交给张某卖。张某,甲与乙三人的行为构成了( )。

A.抢劫罪

B.诈骗罪

C.渎职罪

D.敲诈勒索罪


正确答案:B
解析:张某,甲与乙三人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使韩某等人交出财物,已经构成了诈骗罪。虽然韩某等人的物品也为非法物品,但不影响张某等三人诈骗罪的成立。

第5题:

甲在2003年10月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某偏僻处时,甲谎称车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车。甲趁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l0余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代。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代了其在B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3年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孩,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孩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孩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孩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孩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天天。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甲骗来的烟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找到商店老板和男孩。

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事实。

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正确答案:
[考点] 盗窃罪;抢劫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刑讯逼供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答案及解析] 1.甲开走他人面包车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即使面包车没有锁,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该车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而非遗忘物。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占有财物。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与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不是等同概念),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虽然处于他人支配领域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为由他人占有。本案中停在路边的汽车即使没有上锁,也由他人占有,且甲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甲开走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甲虽然开始打算实施抢夺,但在乙抓住车门不放时,甲加速行驶的行为已经属于暴力行为,因而不是转化型抢劫,而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而且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没有争议,但是否是转化型抢劫却值得商榷。出题者认为是抢夺过程中的犯意转化,即先有抢夺故意,抢夺不成,为了夺取财物而使用暴力。争议的核心是:甲将乙骗下车后发动汽车,是否已经占有了乙的财物。如果认为已经占有了,那就是转化型抢劫,如果认为还没有占有,则直接定抢劫。在盗窃或者抢夺汽车既遂标准的认定问题上,前田雅英的观点是:“在使他人汽车从停车场移至公路,发动引擎,使处于任何时候都能驶走的状态之时均认为是既遂。”中国的刑法通说也认为:一旦发动汽车,汽车处于随时可以开走的状态时,行为人即已经完成对汽车的控制,当然也完成了对汽车里面相应财物的现实控制。所以应该认定为是在抢夺过程中为窝藏赃物而使用暴力。
3.甲对男孩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属于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
甲对男孩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实际上并不是“换取”,而是作为“人质”换取老板的信任。
4.甲对商店老板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甲欺骗商店老板,使其在甲未交付钱款的情况下允许其拿走商品的,构成诈骗罪。
5.丙、丁对甲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侦查人员丙、丁对甲进行殴打,符合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将甲打成轻伤的状况不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构成转化犯要求造成伤残,一般指重伤以上。
6.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虽然甲翻供,但对于甲盗窃面包车、抢劫乙的巨额财物的犯罪行为仍可认定,但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不能成立。
关于答案中的第6项和第7项,答案已经给了很好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7.因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

第6题:

甲于某日晨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3个月后,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3000元卖给乙。如何认定

甲于某日晨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3个月后,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3000元卖给乙。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A.甲的行为构成遗弃罪

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D.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40条第2款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甲将一名捡回的弃婴以3000元的价格出售,有贩卖儿童的行为,因此甲构成拐卖儿童罪,故本题选D项。

 

第7题:

某日'甲某带着邻居家男孩乙某到公园玩,甲某想“吓唬”一下乙某,就提着他的双脚将其倒悬于一座桥的栏杆外,乙某边喊“救命”边挣扎,甲某手一滑,乙某掉人河中,甲某急忙去救,乙某已经溺水而亡。甲某对乙某死亡结果在主观上的心理态度是(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B

第8题:

目前,教育储蓄存款的账户是( )。 A.在校初中一年级(含)以上学生 B.在校小学六年级(含)以上学生 C.在校小学四年级(含)以上学生 D.在校小学一年级(含)以上学生


正确答案:C
教育储蓄存款的账户特定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以上学生。如果需要申请助学贷款,金融机构优先解决。

第9题:

某防疫站调查甲、乙两小学一年级学生蛔虫感染率均为33%,但甲校抽查250人,乙校抽查150人,两校一年级学生蛔虫感染率95%可信区间为

A、甲校较乙校范围大

B、乙校较甲校范围大

C、甲校较乙校可信度高

D、乙校较甲校可信度高

E、不具可比性


参考答案:B

第10题:

欲了解某学校在校生视力减退情况,观察单位是

A.该校部分在校生

B.该校所在地的部分学生

C.该校每一名视力减退的学生

D.该校每一名视力减退的在校生

E.该校每一名在校生


正确答案: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