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题目

教学设计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如指导中学段的学生学习,试确定该诗教学目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望洞④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试翻译这首诗。
(2)如指导中学段的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且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次朗读与教师讲解,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关的熏陶,培养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3)导入环节: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我去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拍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片。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老师眼中的洞庭湖,那同学们眼中的洞庭湖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查到了什么资料呢?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教师:同学们都介绍得很好,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设计理由: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既引起了学生对洞庭湖的好奇心,也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结合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给出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第2题:

诗句中的“秋”不是指季节的一项是()

  • A、解落三秋叶
  • B、窗含西岭千秋雪
  • C、秋收万颗子
  • D、湖光秋月两相和

正确答案:B

第3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所描写的是( ).

A.鄱阳湖

B.太湖

C.洪泽湖

D.洞庭湖


正确答案:D

第4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描写的是:()

  • A、鄱阳湖
  • B、瘦西湖
  • C、青海湖
  • D、洞庭湖

正确答案:D

第5题:

写出《望洞庭》(唐·刘禹锡)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第6题: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正确答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的景物是“洞庭湖”。

第7题:

《望洞庭》一诗的作者是()。

  • A、张若虚
  • B、陈子昂
  • C、刘禹锡
  • D、张志和

正确答案:C

第8题:

《望洞庭》一诗的作者是()。

A.张若虚
B.陈子昂
C.刘禹锡
D.张志和

答案:C
解析:
《望洞庭》一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第9题:

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释义】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第10题:

翻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正确答案: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过的迷蒙铜镜。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