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开始了,陈老师为了测验班内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组织了一次

题目

新的学期开始了,陈老师为了测验班内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这种测验属于()。

  • A、安置性评价
  • B、诊断性评价
  • C、总结性评价
  • D、形成性评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能力测试,是测量个体不因外界环境而变化的、较稳定的、表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心理特质的一种测验。

根据这个定义,下列测验属于能力测验的是( )

A.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刘老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 80%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

B.为了对新转来的一批学生进行分班,学校对他们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主要看他们现在掌握知识的情况,应该进入哪个班级学习。

C.为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李老师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次测验,测验的题目大都比较容易,以发现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

D.某校在选拔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班的学生时,除了看其平时考试的数学成绩外,有特地实施了一次智力测验,看其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决定是否有长远发展。


正确答案:B
[答案] B。解析:能力测验测量的是个体是否因外界环境而发生变化,ACD中都没有环境的变化,只有B符合这一定义。

第2题:

林老师为A班的期未考精心设计了一份试卷,测验结果发现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数相对较高,水平较低的学生分数相对较低,这说明这份试卷的( )较高。

A.区分度

B.难度

C.信度

D.效度


【答案】A。解析: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它反映着测验与被试实际水平的相符合程度。水平高的学生得分高,水平低的学生的得分低,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所以此题选A。

第3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43~44 题:

白老师是高三(一)班和高三(二)的语文老师。他在开始学习新的阅读课时,对高三(一)班的学生宣布两点:第一,学完后测验,以了解其阅读成绩;第二,两周后要参加知识竞赛,考查这个内容。而在高三(二)班忘记了提示这一点。结果发现,虽然第一次测验的成绩两班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知识竞赛的时候,(一)班的成绩显著优于(二)班的成绩。

第 43 题 该案例中体现了(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A.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B.学习者的主动性

C.学生的学习策略

D.练习


正确答案:B

第4题:

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  )。

A、知识水平
B、能力水平
C、学习状况
D、心理状况

答案:C
解析:
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一般采用教师自编测验的方式。

第5题: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程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扩宽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陈老师的行为是恰当的,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提倡的。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材料中,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陈老师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给予了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6题:

一班20名学生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70分,二班30名学生相同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80分。这两个班50名学生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 )

A.70

B.74

C.75

D.76


正确答案:D
计算这两个班50名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需要首先计算两个班的总分即70×20+80×30=3800,则两班50名学生的平均分为76。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第7题:

陈老师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近期,陈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热衷观看一部卡通片.而且模仿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学生中口角甚至打架等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为了避免此部卡通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采取的适当做法是( )。

A.陈老师应禁止学生观看这部卡通片
B.陈老师应对有模仿行为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C.卡通片中应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陈老师应让学生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答案:D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因此陈老师应让学生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第8题:

:某校四年级原有两个班,现在要重新编为三个班,将原一班的1/3与原二班的1/4组成新一班,将原一班的1/4与原二班的1/3组成新二班,余下30人组成新三班。如果新一班的人数比新二班的人数多10%,那么,原来一班有多少人?( )

A.39

B.48

C.69

D.72


正确答案:B

第9题:

一次考试测验,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 )质量指标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答案:D
解析: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题中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拉开了考生得分的差距。故选D。

第10题:

刚接手小学三年级一班数学课的王老师,为了检查班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新学期开始时举行了一次摸底考试。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相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教学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一般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前进行,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好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测验。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等。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