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派和保皇派第二阶段的斗争中,分别于《民报》和《新民从报》为

题目

在革命派和保皇派第二阶段的斗争中,分别于《民报》和《新民从报》为主要阵地展开激烈的论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论战的各自舆论阵地是()。

A.《民报》

B.《时务报》

C.《民国日报》

D.《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A, D

第2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什么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A.《民报》

B.《新民丛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参考答案:A, B

第3题:

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中,双方的宣战阵地是()。

A.新民丛报

B.新闻报

C.民报

D.苏报


参考答案:AC

第4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和结果、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 i、大战的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ii、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iii、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第5题:

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中,双方的宣战阵地是()。

  • A、民报
  • B、苏报
  • C、新民丛报
  • D、新闻报

正确答案:A,C

第6题:

1905—1907年年进行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要阵地是()

A.《时务报》

B.《民报》

C.《苏报》

D.《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B, D

第7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民报》

B《新民丛报》

C《万国公报》

D《国闻报》


A,B

第8题:

1905年至199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日本东京展开大论战的主要阵地分别是()

A.《民报》

B.《循环日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E.《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A, E

第9题:

20世纪初,革命派和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在《新民丛报》和()之间展开。


正确答案:《民报》

第10题:

在革命派和保皇派第二阶段的斗争中,分别于《民报》和()为主要阵地展开激烈的论战。


正确答案:《新民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