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老舍前期小说的特征。

题目

简要说明老舍前期小说的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正确答案: 老舍前期的几部小说都不太注意人物活动的背景的描写,也不太重视人物性格与时代背景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的揭示,如《老张的哲学》中,人物生活在什么具体的时代?这一时代有什么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件及所体现的思潮、趋向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什么直接的影响?„„都没有交代。这篇小说的人物只是生活在不言自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这样广泛的背景下,至于具体的时代、社会背景是模糊的。前期的其他小说也是如此。《赵子曰》中虽然点了人物活动在“五四”时期,但,五四的时代精神、思潮与人物却是隔膜的,对人物的性格的影响不明显。

第2题: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请简要说明这一特征,并试举一例。


正确答案: A.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写环境地貌,再写人,再写人的职业和生活。
B.作品中较多地穿插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的风范。
C.写人写事,主要在写生活,而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整个流程”。
D.可以《受戒》,也可以《老鲁》或《鸡毛》等其他作品为例。

第3题:

根据《二马》这部小说,简要谈谈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正确答案: 《二马》是老舍唯一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将中国国民置于英国文化环境中去表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文化是老舍批判国民弱点!建构理想人格的价值准则,也是他作品幽默风格的重要源头。但由于生活经历等的影响,老舍注意的是吸收英国文化中务实肯干、追求知识与文化、保护弱者的一面,而对自由、浪漫、爱等个人主义文化观念未加吸纳。例如,在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则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的是英国文化中务实认真,独立等特性,或者说,老舍心中的理想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

第4题:

简要说明老舍对西方文学的选择。


正确答案: 老舍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有一个过程。
最初,老舍对外国文学采取的是博览群书的方式,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被选为在读之列。
后来,他听从别人的劝告,开始读“名著”。他首先读了欧洲文坛两位泰斗的作品,一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一是歌德的《浮士德》等。但是,老舍读完这些巨著后,并没有被震动,反而陷入了苦闷。他感到,这些被人称为“名著”的作品,并没有给自己什么启示和好处。
老舍开始接触古希腊文学。这时,艺术的阳光使他眼前一亮。老舍在《写与读》这篇文章中曾说,他“看到了那最活泼而又最悲郁的希腊人的理智与感情的冲突,和文艺形式与内容的调谐”。老舍突出地感到了希腊人灵魂中的美。不过,老舍觉得,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夫克勒斯、欧里庀特斯,虽为世界奇才,高不可及,然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更合他的胃口。这时,老舍的艺术兴趣已有了一定的指向。
之后,老舍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神曲》震动了他。他说,读了《神曲》,他“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他认为,“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而“文艺复兴的啼与笑都健康”(老舍《写与读》)。于是,为自己确定了艺术的目标:“一方面,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又想信笔写来,像阿比累(即阿里斯托芬)那样要笑就笑个痛快,要说什么就说什么”(老舍《写与读》)。
他这一时期的一些小说,如《二马》就是追随《神曲》的产物。
之后,老舍又系统地读了俄国小说,特别是契可夫的小说。又读了英国狄更斯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大地强化了老舍作品现实主义的力度和老舍的艺术趣味:注目下层人生,笑就笑个痛快。
因此,老舍就在外国文学提供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懈地追求,不懈地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

第5题:

简要说明西方文学对老舍在创作选材上的影响。


正确答案: 老舍喜欢贴近生活,尤其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来选取自己小说的题材,这一特点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
我们知道,老舍不太喜欢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莎士比亚和歌德作品的取材往往不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是上层贵族,王公大臣,甚至是神的生活。这一点让老舍感到他们的取材离现实世态太远。而老舍之所以青睐契可夫,倾心于狄更斯,固然也有很多原因,其中,他们切近生活和普通人取材的特点,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契可夫描写下层人,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常见世态,狄更斯嘲笑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人,使老舍感到亲切。在老舍小说所描写的市民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契可夫的影响,如《离婚》中老张、老李,在这两人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契可夫所描写的小市民的庸人气。

第6题:

请简要说明王朔与老舍小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正确答案: 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上也多用市民语言,具有浓重的幽默色彩。但二人的小说由于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与老舍相比,王朔与北京的血缘要淡一些,作为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更熟悉以单位为居住特征的大院生活,对北京以胡同为居住特征的市民语言没有老舍谙熟,他更熟悉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话语,用王朔自己的话说是“城市流行语”。构成王朔语言的幽默色彩的不再上北京市民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而是把革命战争时期的话语、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话语、文革语言、当下流行语、以及民间话语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喜剧效果。
另一方面,王朔小说的人物也没有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正经”,老舍在表现北京市民形象时,总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表现一种辛酸的幽默、痛苦的欢笑。而王朔笔下的人物,是一个个玩世不恭、自我作践的“顽主”有着鲜明的现代嬉皮士的特征,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与规约,社会秩序中那些持久的、正统的、老式的一切都受到他们公开的嘲弄他们是一些“厚颜无耻的闲人”,王朔作品正是通过对道德、理想、正义、人生、意义等下面价值的嘲笑,透露出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包含了无限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第7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山上的小屋》是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小说中的“我”无时无刻不处在精神恐惧之中:父亲在我眼中是狼群中的一只,整夜围着我的屋子奔来奔去;母亲也是一个总是预谋要“弄断我的胳膊”的恐怖对象;小妹虽然时常提醒我要注意母亲的阴谋,看似一个通风报信的友善者,却因为她的左眼有一次也“变成了绿色”,而且‘‘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也变成了很可能是要迫害我的人。在这篇作品中,本应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斥着孤独、恐惧、阴谋、猜忌、虐待与仇恨,传统的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呈现出一种笼中困兽的丑相,变得极端荒诞、变态和非理性。虽然“我”一直确信山上小屋的存在,但两次上山寻找,一次完全徒劳,另一次却发现山上根本就没有小屋,山上的小屋作为“我”突围恐怖气氛的可能出口和恐怖人生中的某种希冀,在绝望的寻找中也完全破灭。在这部作品中,残雪运用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般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我”的所思所见.均是基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独语式表达,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韵对话。看似对话的双方,其实总是在自说自话。而且,即使是单个人物的自说白话也缺乏话语的连贯性,内容也是怪异非凡。小说的各个意象片段,表面上是由“我,,的所思所见这一线索贯穿起来,其实是由互无密切联系的怪异场景拼贴而成,小说情节在本质上也一样缺乏内在逻辑。从小说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非理性特征来看,与其说它是一篇“仿梦”小说,不如说就是一篇“梦境”小说,只不过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对梦的记录,而是凭借梦境的强大象征力量,去传达作家一种独特的存在体验。《山上的小屋》虽然篇幅短小,却已经具备了残雪小说一些基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境般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

第8题:

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正确答案: 1、笔调的调侃性
老舍喜欢用调侃的笔调写人物、讲人物的故事。如,《老张的哲学》中,对于老张奉行的“三主义”,老舍是这样调侃地写的:老张的“哲学是三位一体而钱本位”(经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为钱);宗教是三种:回教、耶稣教、佛教;洗澡,平生也是三次:出身一次(是别人帮他洗的澡),结婚一次(是他自己洗的澡),第三次呢?只有当他死后(是别人帮他‘再’洗的一次)。
2、人物形象的可笑性
A、可笑的人物性格。老舍前期小说中很多人物本身就具有讽刺性。他们或无聊,或守旧,一出场就仿佛被“笑料”浸泡过一样,让人感到好笑。
B、可笑的人物形态
如《二马》中的伊太太。老舍如此写她的形态:“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
3、语言的幽默性
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上面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
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
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望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第9题:

简要说说老舍小说里描述了哪几类市民形象。


正确答案: ①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指那些保留着东方古国传统的温和、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守旧的“老中国儿女”。这是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儿女,骨子里是农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守旧、闭塞,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
②新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得不如旧派真实,但也有不少成功的。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第二类是老舍含泪鞭挞的“中间人”或“过渡人”形象。比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们都是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的束缚而难以自拔。
③“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数量最多、读者最熟悉的系列,这类作品是老舍的重头戏。出身于市井的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多地了解底层市民的精神重负,故而他能从生命的崇高、求生的欲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去认识底层百姓的苦与乐。这使得老舍在反映旧社会的罪恶时,没有像鲁迅那样把手中的笔直接指向底层人民所遭受到的奴役的创伤,而是同时注意到底层社会人民所受到的双重摧残,即生命被践踏被蹂躏的悲惨景象,极贫苦景况中生存的残酷及精神幻灭后的堕落与蜕变。

第10题:

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
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
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