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这四种成分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

题目

品德的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这四种成分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其中,()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E.杰摩


正确答案:ABCD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第2题:

品德的知情行意具有统一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与发展,缺一不可。()


【答案】正确

第3题:

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E.态度


正确答案:ABD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第4题:

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 A、知
  • B、情
  • C、意
  • D、行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其中关键的因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答案:A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品德的发展”。
【名师详解】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第6题: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_______、道德_______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正确答案:
情感    意志

第7题:

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种做法相应的品德心理结构是( )。

A.情、意、行、知

B.行、情、知、意

C.知、行、情、意

D.知、情、意、行


正确答案:D

第8题: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正确答案:A

第9题:

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答案:A,B,C,D
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

第10题:

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意志的交流。在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