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享国甚短,书家不多,有否书论留下?

题目

隋朝享国甚短,书家不多,有否书论留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北宋前期的书家有两种情况:一是身跨两朝的书家,如()、()、()等;一是宋建国后的书家,如()、()、()、()、()等。


参考答案:徐铉、王著、李建中,宋绶、周越、林逋、苏舜钦兄弟、文彦博

第2题:

()由两个或更多的甚高频(VHF)时间到达闪电讯号到达时间定位接收器组成。

  • A、甚短基线系统
  • B、短基线系统
  • C、长基线系统
  • D、甚长基线系统

正确答案:A

第3题:

颜真卿被后世称为()。

A.“忠义书家”

B.“多产书家”

C.“长寿书家”

D.“官场书家”


参考答案:A

第4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第5题:

蒋骥在执笔上有何精到的见解?他有否书论著作传世?


正确答案:蒋骥,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江苏金坛人。字赤霄,号勉斋,是蒋衡的儿子。其书法并不怎么出名,但在论书方面特别是有关悬肘执笔的方法上有精到的论述。他说:“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神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此。初学时,右臂横案而不着实,以虚其中,则通体之力俱到笔尖上。积习之久,才能肘腕虚灵,出于自然,无庸勉强。若右肘凭案,过于着实,则只有腕力到尔。至于搦管,初学亦以适中为主,过高则易失势。”他还认为:学习书法,不能呆板、直率,能领悟书道之妙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刚开始临摹时,只求和原帖形式上相像,好像顺着墙走路一样,有道可循。这时应该尽量按帖摹练,力求平直方整。然后,再注意点画、结构、动态的千变万化,一经领悟就会融会贯通。他有书论著作《续书法论》、《传神秘要》等传世。

第6题:

爱书家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那种只借书不买书的人是称不上爱书家的。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 A、有的爱书家只借书不买书
  • B、爱书家不一定都喜欢买书
  • C、有的爱书家不喜欢购书、藏书
  • D、只要有爱书家就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

正确答案:D

第7题:

闻说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的徐浩也有书论留下,很想知道他谈了些什么?


正确答案: 徐浩的书法论著名为《论书》,《宣和书谱》说徐浩曾经写过《法书论》一篇,为时楷模,指的就是这篇。
《论书》的核心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书法的骨、气、肉、力,他说:“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凰矣。”通过形象比喻,从而对书法提出了骨劲、气猛、肉丰、力沉的形象要求,并认为如果再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加上“藻耀”和“高翔”的话,那就可以称之为书法中的“凤凰”了。二是书法中一些有关骨肉、疏密、大小的问题,原文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长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天经矣。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认为初学应当先立筋骨和用笔藏锋,这自然是对的,但对书法结体的疏密、大小、用笔的捷徐、平侧提出了绝对平均的原则,则不能不说是谬种流传,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屈解。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把字写得四平八稳,有利于干禄,则又为馆阁体书法的理论开了先河,然而无论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说,这种理论的提出,是不能不使人感到茫然的。

第8题:

卫门书家:()是开山之人。其子()与尚书郎敦煌索靖同在尚书台,俱善草书,时有“()”之誉。其长子()也是著名书家、书论家。南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其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献。卫铄,世称(),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是()和王羲之之间的桥梁。


参考答案:卫觊、卫瓘,“一台二妙”,卫恒,《四体书势》,卫夫人,钟繇

第9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第10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