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有()

题目
多选题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有()
A

虚实相间的艺术成就

B

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C

从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叙事方式

D

独特的扇形结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一)小说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波谲云诡的历史画面
《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构成的,作者对史料的处理,显示了高度的史学修养和叙事技巧。全书充分地描绘出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并由此展现历史人物各具风神的形象。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特出。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
(二)作者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
书中许多人物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单纯鲜明,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而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
《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作者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矛盾性,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三)《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既照顾到历史小说多引用史料的特点,又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有声有色。

第2题:

简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不足。


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简单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一定美学理想,实现“虚”与“实”的结合。这种虚实的结合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量”上。小说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塑造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创造,是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于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不是完全是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艺术处理。它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的基干和框架,另外构造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第二,具有非凡的叙事才能,将各个空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统一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以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索互相交织,此起彼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式军事文学作品”。小说中不仅对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有力的描写,歌颂了力,而且还突出了战争中的智斗,赞美了智,传递了美。第四,小说通过出场定型,反复皲染,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以及对比烘托的手法突显了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比较典型的比如刘备、曹操、张飞、关羽的人物性格塑造。第五,小说的语言用的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从而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整体上偏于叙述而少描写。而其叙述语言又以勾勒见长,简洁、明快、干练、生动,洋溢着阳刚之美。
《三国演义》的主要艺术不足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特征化人物性格中的夸大过分的成分。由于夸大过分,从而造成了失真之感。因而鲁迅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脸谱化”的人物性格描写虽然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但是也很容易给人模式化的感觉,从而丧失了艺术的新鲜感。

第3题:

试述毛宗岗总结的《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
(1)《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毛宗岗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
(2)《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毛宗岗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
(3)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毛宗岗认为,“正衬”比“反衬”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描写英雄人物,“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第4题: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正确答案: 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第5题:

关于《三国演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诸葛亮
  • B、《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不如《水浒传》
  • C、《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 D、《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施耐庵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正确答案: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了极为简明通俗的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三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第7题: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有()

  • A、虚实相间的艺术成就
  • B、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 C、从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叙事方式
  • D、独特的扇形结构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会艺术技能,但不一定就有艺术修养。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红楼梦》的主要艺术成就有  


正确答案: 1.表现的真实自然,象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社会生活现象,从封建社会上层的皇亲国戚、王府官衙,到市井商户、小巷寒门、寺庙妓院,一直伸展到村野农家„„然而,那许多大大小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画面在《红楼梦》里展开时,却是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读着这部作品,完全不需要为它的繁多的头绪而费心思忆,只需愉快地跟着作者的笔触,有如坐在一只随风飘去的船上,看着那些山、水、云、树,互相连结而又变态多姿地交映而过。一切,是显得那样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生活,在《红楼梦》中的“再现”,好象并没有经过作家辛苦的提炼和精心的刻划,只不过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任其自然地流泻到纸上,就象一幅天长地阔的自然风光,不加修饰地呈现在窗子面前一样。它是有界限的,然而又是那样的没有界限!
2.《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整个布局和艺术结构上。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象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它的优点是。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贾府的由盛而衰为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这个结构的内部百面贯通,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河流在那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地前进!
3.谈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能不提到这部作品的语言。《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纯练,富于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虽然不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但却是第一部把白话文运用得最好的小说。最初出现在那一时期的白话文学,有的就象一个刚刚放足的女子,还显得行走不自如。有些欧化的句法,则似乎比古文还难懂。然而在这以前约一个半世纪,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却已经达到那样纯熟、那样富有艺术魅力的境地,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楷模,这实在不能不惊叹曹雪芹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巨大力量。但它明畅而不流于浅露;纯练却又无刻削之痕。至于它的表现力,也不是呈现于辞句的表面,而是常常深含在内里。它用笔平实,往往好象是不经意地随手写来,既显得自然流泻,然而又时见波澜生于腕底。它着墨深细,层层皴染,然而却不显得琐碎和繁复。
4.《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
5.《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6.《红楼梦》在它的人物塑造上,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成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里独具特色的一群。

第10题:

论《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正确答案: 《三国志演义》的叙事脉络基本遵循治——乱——治,合——分——合的线索结构全书的,这既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儒家的历史观念。一、虚实结合,据史演义。二、辨状编结,突出主干。三、战争谋略,各尽其宜。四、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是值得注意的,“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志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