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的“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这些品质。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痛斥暴君为民贼、独夫,认为像夏桀、商纣这样一些暴君,人人得而诛之。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论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战国时期的“人治”与“法治”之争中,他坚持儒家的“人治”观点,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惟仁者宜在高位”。

第2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第3题:

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正确答案: 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劳力者自食其力是“食功”,劳心者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而专心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也是在“食功”。
②孟子认为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工易事”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
③孟子的社会分工论为劳心活动辩护,一方面肯定了社会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阐扬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

第4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第5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第6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7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正确答案:《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第8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第9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正确答案: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第10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