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
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
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3.隋唐五代的哲学;
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2题: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哲学发展的背景相对封闭:地理—大陆国家;经济—以农为本;社会—家族制度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伦理和人生问题:中国哲学偏重社会和人生问题研究,关注“求善”;西方哲学偏重外部事理以及对它的思维把握问题的探讨,关注“求真”
3)“天人合一”的特有思维模式:西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天)、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强调事物个性;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天)、人与人的关联和统一,强调事物共性。
4)中国哲学的无神论传统:王权高于神权,神权服务于王;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
1.先秦哲学—百家争鸣
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魏晋时期—“魏晋玄学”
4)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宗教哲学(佛教哲学)
5) 宋明时期—宋明理学
6) 明末清初—明清实学思潮
7) 近代发展时期主张洋为中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欧洲近代哲学--公元15~18世纪
英国经验论哲学: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传向唯心主义经验论;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崇尚理性,奉数学知识为一切知识典范;
法国启蒙哲学:从自然神论转向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战斗无神论、人本主义历史观。
4)德国古典哲学--公元18~19世纪 德国古典哲学与宗教神学的矛盾。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与法国唯物论的矛盾。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5)现代西方哲学--公元19世纪末~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
西方哲学发展的阶段
古希腊罗马哲学--公元5世纪前
以本体论的探讨为核心的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
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和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构成其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古希腊思想史上最庞大的知识体系。
中世纪经院哲学--公元5~14世纪
运用哲学为神学做论证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种形态:以柏拉图主义为基础的;奉亚里士多德为绝对权威的;以神秘主义为特征的。 唯名论和唯实论贯穿于始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特殊表现。
唯名论:个别为唯一实在,一般只是名称;
唯实论:一般为唯一实在,个别为幻影。

第3题:

简述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参考答案:

(1)早王国时期(3100BC-2686BC.:出现了国家形式,并开始了统一运动
(2)古王国时期(2686BC-2181BC.:埃及历史进入了统一的时代,王权得到加强,也叫法老的时代。
(3)第一中间期(2181BC-2040BC.:埃及历史上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
(4)中王国时期(2040BC-1786BC.: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重新统一了埃及
(5)第二中间期(1786BC-1567B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希克索斯人)共同作用,使埃及历史经过又一个动乱时期。
(6)新王国时期(1567BC-1085BC.:埃及重新统一,并进入极盛时期,对外战争进行多次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7)后王国时期(1085BC-332BC.:埃及历史上比较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外族入侵频繁以及宫廷内部争斗十分激烈。
(8)希腊人和罗马统治时期(332BC-642AD.:埃及沦为马其顿和罗马附庸的时期。


第4题:

在哲学发展史上,从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这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简述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5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
旧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研究中国实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年努力,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继承并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哲学上的贡献在于:第一,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第二,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第三,强调发展的观点,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第四,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五,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第6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正确答案: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祖国大陆的统一,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1956年到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在最初的两年中,党在指导思想上是非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徘徊局面,但局部的拨乱反正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历史转折的实现作了准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第7题:

中国古典目录学“四分法”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


正确答案: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与东晋时期的李充。
(1)郑默“考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西晋荀勖(xv)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
(2)东晋初年,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
(3)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为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第8题: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第9题:

简述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
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
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3.隋唐五代的哲学;
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第10题:

简述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
(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