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题目

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


答案:
解析:
(1)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3)大一统思想,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人君应当如何统治的问题,他主张效法天道。
(4)三纲五常说。董仲舒主张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所谓“德”,主要指仁义礼乐、人伦纲常。

第2题:

《高唐赋》的作者是()时期的辞赋家。

  • A、春秋
  • B、战国
  • C、汉代
  • D、唐代

正确答案:B

第3题:

汉代文人诗发展缓慢,除了与诗歌的作者社会地位低下有关,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一事情文人多倾心于辞赋写作。()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
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
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3.隋唐五代的哲学;
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第5题:

汉代辞赋的主要形式有()

  • A、骚体赋(辞)
  • B、大赋(汉赋)
  • C、骈体赋
  • D、律赋
  • E、抒情小赋

正确答案:A,B,E

第6题:

汉代的辞赋创作是以抒情赋发轫,代表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东汉后期的辞赋,抒情赋成为主流。就此而论,汉代的辞赋是以抒情赋起始,又以抒情赋终结,它的轨迹是画了一个圆圈。不过,贾谊的抒情赋均为骚体,明显是继承楚辞而来。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在作品样式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格局。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两汉辞赋的整体发展轨迹是一个圆,主要继承了楚辞的风格
B.骚体、散文体和四言诗体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代的文坛
C.东汉后期的辞赋以抒情赋为主流,各类文体并存,呈现多样化格局
D.贾谊是汉代抒情赋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汉代的辞赋是以抒情赋起始,又以抒情赋终结,它的轨迹是画了一个圆圈。不过,贾谊的抒情赋均为骚体,明显是继承楚辞而来。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根据文意,可以得出“两汉辞赋的整体发展轨迹是一个圆”,但东汉后期不再继承楚辞的风格,排除A项。B项对应“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B选项“汉代的文坛”偷换了概念,应该是“东汉后期”的文坛,排除B项。C项对应“东汉后期的辞赋,抒情赋成为主流”以及“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在作品样式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格局”,符合原文,锁定C选项。D项对应“代表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中生有,不正确,排除D项。

第7题:

简述汉代立法指导思想先后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从汉初到武帝七十多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汉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二)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第8题:

简述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参考答案:

(1)早王国时期(3100BC-2686BC.:出现了国家形式,并开始了统一运动
(2)古王国时期(2686BC-2181BC.:埃及历史进入了统一的时代,王权得到加强,也叫法老的时代。
(3)第一中间期(2181BC-2040BC.:埃及历史上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
(4)中王国时期(2040BC-1786BC.: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重新统一了埃及
(5)第二中间期(1786BC-1567B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希克索斯人)共同作用,使埃及历史经过又一个动乱时期。
(6)新王国时期(1567BC-1085BC.:埃及重新统一,并进入极盛时期,对外战争进行多次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7)后王国时期(1085BC-332BC.:埃及历史上比较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外族入侵频繁以及宫廷内部争斗十分激烈。
(8)希腊人和罗马统治时期(332BC-642AD.:埃及沦为马其顿和罗马附庸的时期。


第9题:

西方文论中文学观念的演变有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循此线索可以大致看到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再现说—表现说—本体说—体验说

第10题:

简述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正确答案: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东汉顺帝以后,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