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题目

你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是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告诫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进了学校,就是进入了一所锤炼意志、锻炼品格、增长智慧的大熔炉,老师是炼钢人,学生要百炼成钢依靠的是老师的教育。老师的品格、知识面、智商、情商以及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这些都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从自身查找不足,也没有从根源上帮学生找到问题所在,而是一味地认为这个学生无可救药了,甚至给很多学生打上坏孩子的烙印,让很多学生在 “我是坏孩子”的阴影里沉沦,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甚至让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这里的“好”不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优秀的人才,教育应该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谨记自身使命,真正负好教书育人的责任,从实际出发,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用系统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要鼓励“人尽其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孔子日:“不教而罚(诛)谓之虐。”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解析: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1)对于一个群体、一个人,必须先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分清是非曲直、对错善恶,然后再立规矩,对非的、曲的、错的、恶的加以处罚。而教和罚中,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补充,若本末倒置,那就是对人的一种施虐。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教育为主,辅以适当的处罚,从自觉和强化的角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弘扬社会良好风气。
(3)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队伍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先建章立制,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下属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做、什么禁止做。先从教育人手,对屡教不改者,再施以处罚的手段。对于一个群体,一个人,必须先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分清是非曲直,对错善恶,然后再立规矩,对非的,曲的,鹅的加以处罚,而贾玉峰中银乙前者为,

第2题:

如何理解“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


答案:
解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每一个学生经过正确的引导都可以发挥专长。所以,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第3题:

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教师没有作用

B.学习是学生的事情

C.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D.学生应该自己学会如何学习


正确答案:C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即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4题:

邹老师在考察学生的时候,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行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集中体现的学生观是( )。

A.评价性的学生观
B.发展性的学生观
C.被动性的学生观
D.移情性的学生观

答案:B
解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题干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发展性的学生观。

第5题:

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答案:
解析:
这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应当辩证地理解这句话,合格的教师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合格,还需要学生的努力;不合格的教师也会有合格的学生。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的重要性。当然,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会放弃每个学生,坚决尽到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第6题: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1.这句话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强调的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信念以及教师对学应有生的责任,我十分认同这句话。
2.论述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心和毋庸置疑的爱。这句话也体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教育信念。这句话还包含的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智慧。它表达了教师崇高的精神世界与教育态度。
3.在教育的过程中,我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希望,对每一个学生承担责任,尽最大的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指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和成长。

第7题:

你赞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吗?


答案:
解析:
这句话的本意是老师不能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从老师自身来说,可以用这句话时刻鞭策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努力前行。但是,学生的学习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的,教育质量的好坏不能归咎于某一相关主体。从外界而言,要理性看待教育结果。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老师的知识是否渊博,师德是否高尚,教学方式是否多样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老师不能只是将把学生培养成才作为“好”的标准,更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重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另一方面,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学属于互动性活动,学生要努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不配合学习,即使老师再“会教”,仍然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此外,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老师要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质,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同时,老师还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8题:

不能说辱骂学生的老师是好老师,但我要告诉大家,在今天的中国校园里,肯为学生着急的老师恐怕不多了。为什么呢?一方面,现有的教育机制并没有给严师提供保障。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实际上把所有教学管理中的风险都转嫁给了老师。一旦老师严厉管教,学生出了问题,老师不管有理没理,总是遭遇舆论千夫所指。久而久之,很多老师也都感觉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今天的学生也真的不好“管”了。对老师有所不满,截屏上网,甚至录音录像的情况新闻里也都曝光过。你觉得严师出高徒是为学生好,学生也许想的是舒舒服服躺成人生赢家。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

A.舆论环境不利于老师对学生严格管理
B.学生经常利用舆论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C.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严加管理
D.当前的舆论导向过度保护学生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通过转折“但是”指出当前肯为学生着急的老师不多了,接下来通过“一方面……另一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现有的教育机制没有给严师提供保障”;二是“今天的学生不好管”,对严师不满就有截屏上网等行为。将两方面原因进行归纳概括,即当前的舆论环境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两方面原因的归纳概括,符合作者意图。B项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没有提到“教育机制”问题,表述片面。C项“学生难以管教”是问题本身,非重点内容,文段主要阐述的是学生难以管教的原因。D项缺少主体词“老师”,属于非重点内容。

第9题:

温家宝认为素质教育可以用6个字概括——教是为了不教。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 “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过程的双边性规律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 结合规律。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同时,还要求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 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进行自学。温家宝说, 从大的方面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素质。但素质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 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这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重视。
(2)此外,还体现了在教学中要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10题:

陶先生认为最好的教学应该是()。

  • A、老师只会教书
  • B、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 C、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
  • D、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