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的评价中,如何体现不同年段学生特点的差异性?

题目

在“德”的评价中,如何体现不同年段学生特点的差异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教育学中只要做到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截然分开,就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正确答案:×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既不能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又要做到各阶段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第2题:

罗老师在绘画鉴赏课中,将一些作品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自由表达感受和评价,并讲述了作品在当时得到的评价和自己对绘画的见解。这体现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评价标准的()特点。

A.多主体、开放性
B.群体交流性
C.对比差异性
D.表现性

答案:A
解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的内容中,提倡多主体评价。要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问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体现评价标准的多主体、开放性特点。

第3题: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差异性功能体现了对学生各自智能倾向发展的尊重。()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4题:

在“德”的评价中,如何客观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状态与发展趋势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中小学生“德”的方面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也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评价他们“德”的发展时,既要了解学生各阶段暂时的发展状态,又要比较其当前和过去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发展趋势。
本评价方案中在两个方面体现了这一评价思想。其一:在《成长记录册》“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的评价表”中,设“发展状态”一栏,以体现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教师的理解与鼓励,树立自信。其二,在对各学段毕业生进行评价时,以学生各学年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加权综合计算。从总体趋向来说,随学生年龄增大,其“德”的发展状态对学生“德”的发展趋势的影响越大。因此,在对毕业生进行评价中,不同年段的评价指标的权重随年段升高而增高。

第5题:

在“德”的评价中,如何全面了解并反映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正确答案:学生在学校(班级)的表现应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中,评价者要观察、积累学生在学校(班级)的常态信息并在学生间进行分析比较,主要观察点应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对集体的融合度、责任心,同时,应观察其同伴和任课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认可度。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信函、电话、家长委员会及网络等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行为的重要检测点,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参与指导,全面观察学生的情绪、认识和行为,形成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第6题:

在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应体现__________ 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A.学生
B.老师
C.家长
D.班干部

答案:A
解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第7题:

在对学生德的评价过程中班主任如何与任课教师进行合作?


正确答案:班主任是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协调组织者,在学生“德”的评定中可组建以班主任为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班级评定小组,共同研究有关实施要求,明确分工、各有侧重。班主任平日应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定期交流,积累素材,主动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各学科及专题教育的每学期日常及考试评价工作,交流学生学习状态,共同实施调整教育对策,在尊重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客观、整体的分析,认真作出恰当的评价。

第8题:

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要把学生的不同方面特点都评价出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

第9题: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如何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正确答案: 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阶段注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中小学校要设臵多种服务岗位,让更多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第10题:

在“德”的评价中,如何综合把握同一学生各项检测要素的评价等第所呈现的总体面貌?


正确答案:本评价方案中,“德”的评价过程的特点仅在第一环节,即检测要素评价,由师生直接评定等第,然后由检测要素的等第汇总为各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等第的过程,都由电脑自动生成。而自动生成过程的程序特点是:凡在所有检测要素的等第中,占三分之二以上比例的等级,决定了自动生成后的上一级汇总结果的等级。教师可据此把握同一学生各项检测要素所得等第呈现的总体面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