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题目

简述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辩证法命题。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动、静,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这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天下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即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是相互推移相互摩荡。王夫之认为,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参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易经》中朴素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1.运动变化的思想。第一,《系辞》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第二,《系辞》更深入地讨论了变化的原因,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因为事物本身包含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有事物的变化。第三,《系辞》的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微小的变化开始的。
2.“物极必反”的思想。“物不可穷”,就是说个别事物的发展有穷尽的事物。但天地万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未济”。就是说,永远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事物顺利上升到顶点,就要向其反面转化而为灾了。这是说,在成功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到祸患,并加以预防,这样才能保持既得的胜利。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其对立面转化规律的认识。
3.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猜测。《易经》中提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正是天地,或者说是阴阳两种矛盾势力的相互作用,才使万物得以顺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这表明了作者对“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易经》中还提到商汤革夏桀的命,周武王革商纣王的命,也都是合乎天和人的要求的。因此,变革时期的作用是十分伟大的。说明了变革即矛盾双方的激烈斗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应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4.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2题:

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它表达了王夫之()

  • A、唯物主义思想
  • B、朴素辩证法思想
  • C、反清复明思想
  • D、脚踏实地的学风

正确答案:C

第3题:

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参考答案:

(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第4题:

简述王夫之的货币思想。


正确答案: 王夫之的货币思想,是他的经济思想中最为落后的部分,基本上是因袭传统的看法。他坚决主张以铜钱为唯一的流通手段,反对白银与纸币作为货币而流通。但他又不是贬低,否定货币,他赞成以货币为租税,征收的主要工具。他反对白银作为货币的理由是:“银之为物也,固不若铜铁为机器之必需,而上类黄金,下同铅锡,无足贵者”。
王夫之关于货币问题的论述,认为货币问题关系国家贫富,以及赞成出口商品输入金钱这两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经济进步的时代动向。

第5题:

试述王夫之的主要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
(2)“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3)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
(4)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5)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第6题:

简述张载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1、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张载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由此可看出,张载肯定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存在的内部;物质世界的变化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
2、矛盾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张载称:“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从而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进一步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3、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张载称:“一物两体(与一分为二含义相同),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注:对立面合成统一,叫做“参”)。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张载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认识到对立面的双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他的辩证法的宇宙观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但是他没有认识到“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他看到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第7题:

简述王夫之法律思想“趋时更新”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他的“趋时更新”观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他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第三,以“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论述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趋时更新”的前景。认为法律必须“因其时而取宜于国民”,而不能拘泥于旧的制度不变,“法古”之说毫无任何根据。他预测“他年”的法律制度必然是一种维护“天下之公”、“天下有大公至正是非”的法制。

第8题:

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参考答案:

(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2)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第9题:

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正确答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架所拘牵。学习的知识面越广,思考就越深远,越贯通。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或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学习才会有进步。为学教人都要重视学与恩的结合。他的这一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第10题:

论述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正确答案:一、(1)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其历史、政治、民族、史学几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尤为突出。(2)历史和政治思想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密不可分,他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批判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3)历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他认为历史的变异有客观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他认为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历史变异的趋势,并根据适当的力量有所作为。3、王夫之具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进化的思想。4、王夫之认为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螺旋形的迂回曲折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在政治观方面,1、历史发展了,社会各项制度应当随之而变。2、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对君主专制加以限制。3、王夫之主张通商,开关交易。4、王夫之主张严惩官场贪污,改革取士方法。三、在民族观方面:1、王夫之主张“夷夏之防”,各族区域、气质、习俗等不同,不可能共处。2、所说“夷夏之防”含义主要是各安其防,互不侵犯,反对名族融合。3、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提出正统论,否认非汉族从中原建立了统治的合法地位,进而否认清朝统治额合法性。4、历史思想、爱国主义和名族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