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司马迁认为的孔子的先人?()A、齐人B、宋人C、楚人D、鲁人

题目

谁是司马迁认为的孔子的先人?()

  • A、齐人
  • B、宋人
  • C、楚人
  • D、鲁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目的是()

A.仁义教化

B.记录历史

C.惩恶扬善

D.美刺讽谏


参考答案:C

第2题: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罚鲁,索馋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所记载的“雁”指什么( )

A.飞走
B.大雁
C.已经
D.假的

答案:D
解析:

第3题: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正确答案:C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本题答案为C。

第4题: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


正确答案:国老

第5题:

()认为皇帝要行德政,除了要对民众推行德政,还要对飞鸟、虫鱼、鸟兽也行德政。

  • A、孔子
  • B、司马迁
  • C、董仲舒
  • D、班固

正确答案:D

第6题: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即司马迁认为《诗经》是孔子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而形成的“精选本”。但是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最早对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表示怀疑,认为先秦典籍中,所引《诗经》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由此推测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孔颖达的推测?

A.南宋郑樵、朱熹均不相信“孔子删诗说”
B.司马迁是公认的“良史”,距离《诗经》编定约400年;表示怀疑的唐代孔颖达,距离《诗经》编定已经超过1000年
C.从2012年到2015年,支持“孔子删诗说”的专题论文有15篇,反对“孔子删诗说”的论文仅1篇
D.《诗经》以外的“逸诗”会在先秦典籍中被适当引用

答案:D
解析:
孔颖达的推测为“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依据为“先秦典籍中,所引《诗经》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D项为真,则说明《诗经》以外的“逸诗”确实会在先秦典籍中被引用,支持了题干论据。A项为诉诸权威;B、C两项均属于无关项,不能支持。故本题选D。

第7题:

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_______。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_______,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_______。毛诗是鲁人_______和赵人_______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申培;辕固;韩婴;毛亨;毛苌;鲁诗;齐诗;韩诗

第8题: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正确答案:C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应选C项。

第9题:

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目的是()

  • A、仁义教化
  • B、记录历史
  • C、惩恶扬善
  • D、美刺讽谏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三省六部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