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x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题目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x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假设,用CQC法计算,作用在各楼层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水平地震作用的各楼层剪力标准值如下表所示。试问,计算结构扭转位移比对其平面规则性进行判断时,采用的二层顶楼面的“给定水平力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00 (B)780 (C)1140 (D)122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两层单建式地下车库,用于停放载人少于9人的小客车,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采用框架结构,双向柱跨均为8m,各层均采用不设次梁的双向板楼盖,顶板覆土厚度s=2.5m(覆土应力扩散角θ=35°),地面为小客车通道(可作为全车总重300kN的重型消防车通道),剖面如图1-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B1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


下列关于单建式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叙述,其中哪项是正确的?
(A)当本工程抗震措施满足要求时,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B)抗震计算时,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构件自重和水、土压力的标准值及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C)抗震设计时,可不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构件的变形验算
(D)地下建筑宜采用现浇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可不作限制答


答案:B
解析:
解答:(A)根据《抗规》第14.2.1条,场地类别为Ⅲ类时,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B)根据《抗规》第14. 2.3条第3款,正确。
(C)根据《抗规》第14. 2.4条第1款,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构件变形的验算。
(D)根据《抗规》第14. 3.1条第2款,最小尺寸应不低于同类地面结构构件的规定。综上,选(B)。

第2题: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40m,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则框架的抗震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A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表3.3.1-1可知,该框架属于A级高度;又根据第3.9.7条规定,该场地属于Ⅳ类,应提高1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故按8度设防。则根据第8.1.3条规定,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考虑,根据表3.9.3可知,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第3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柱距均为8.4m。由于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且有错层,设计时拟设置防震缝,并在缝两侧设置抗撞墙,如下图所示。已知:该房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A栋房屋高度为21m,B栋房屋高度为27m。


A.1.7 B.2.2 C.2.6 D.2.8


答案:D
解析:
解答: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式(6. 2.9-3),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


第4题:

某地上38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55.4m,该建筑地上第1层至地上第4层的层高均为5.1m,第24层的层高6m,其余楼层的层高均为3.9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安全等级二级。





答案:A
解析:

第5题:

某地上38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55.4m,该建筑地上第1层至地上第4层的层高均为5.1m,第24层的层高6m,其余楼层的层高均为3.9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安全等级二级。

假定,核心筒剪力墙Q2第30层墙体及两侧边缘构件配筋如图6-6所示,剪力墙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N为3800kN。试问,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抗滑移承载力设计值V(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3900
B.4500
C.4900
D.5500

答案:C
解析:

第6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试问,该结构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剪力墙一级,框架一级
B. 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C. 剪力墙二级,框架三级
D. 剪力墙二级,框架一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本题建筑7度(0.15g)设防,场地类别为Ⅳ类,宜按设防烈度8度(0.20g)确定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第3.9.3条表3.9.3,建筑高度37.8m<60m,8度设防烈度,查表3.9.3得:该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第7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x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假设,用软件计算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部分计算结果如下所示:Ⅰ.最大弹性层间位;Ⅱ.水平地震作用下底部剪力标准值;Ⅲ.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最大弹性位移为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35倍。 试问,针对上述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有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Ⅰ、Ⅱ、符合,Ⅲ不符合 (B)Ⅰ、Ⅲ符合,Ⅱ不符合(C)Ⅱ、Ⅲ符合,Ⅰ不符合 (D)Ⅰ、Ⅱ、Ⅲ均符合


答案:B
解析:
(B)

Ⅲ.根据《抗规》第3.4.3条及3.4.4条,位移比不宜大于1.5,当介于1.2~1.5之间时,属于一般不规则项,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但不属于“不符合规范要求”。

第8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A. 107
B. 157
C. 200
D. 25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2.10条第2款规定,地震设计状况时,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满足:

第9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假设,用软件计算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部分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Ⅰ.最大弹性层间位移△u=5mm;
Ⅱ.水平地震作用下底部剪力标准值Vek=3000kN;
Ⅲ.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最大弹性位移为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35倍。
试问,针对上述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有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

A.Ⅰ、Ⅱ符合,Ⅲ不符合
B.Ⅰ、Ⅲ符合,Ⅱ不符合
C.Ⅱ、Ⅲ符合,Ⅰ不符合
D.Ⅰ、Ⅱ、Ⅲ均符合

答案:B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