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

题目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工程平面如图所示,假定,本工程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墙体采用MU15级烧结多孔砖、M10级混合砂浆砌筑,内墙厚度为240mm,外墙厚度为370mm。各层墙上下连续且洞口对齐。除首层层高为3.0m外,其余五层层高均为2.9m。试问,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抗震构造措施要求的构造柱最少设置数量(根),与下列何项选择最为接近?(  )[2014年真题]

A、52
B、54
C、60
D、76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1.2条表7.1.2可知,本工程横墙较少,且房屋总高度和层数达到表7.1.2规定的限值。
根据第7.1.2条第3款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根据第7.3.1条第1款规定,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
根据第7.3.14条第5款规定,丙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时,应采取的加强措施要求,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设置构造柱,且间距不宜大于3.0m。

第2题:

拟建场地地基液化等级为中等时,下列措施尚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是(  )。

A、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桩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足够长度
B、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建筑物采取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
C、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的建筑物不采取消除液化措施
D、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小于5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3.6条规定,当液化砂土层、粉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4.3.6(见题36表)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
A项,根据第4.3.7条第1款规定,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故采用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满足。
B项,由于拟建场地地基液化等级为中等,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由表4.3.6(见题36表)可知,所采用抗液化措施是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满足。
C项,由于拟建场地地基液化等级为中等,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由表4.3.6(见题36表)可知,可不采取措施,满足。
D项,根据第4.3.8条第1款规定,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积筏基、箱基的中心区域,处理后的液化指数可比上述规定降低1;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小于5,符合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的要求,不满足。

第3题:

建筑场地为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宜按抗震设防烈度为()度的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A、6

B、7

C、8

D、9


正确答案:C

第4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不利地段,场地类别Ⅲ类,验算罕遇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物A和B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7s,阻尼比均为0.05,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问建筑物A的地震影响系数αA与建筑物B的地震影响系数αB之比αA/αB。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1.00
B. 1.35
C. 1.45
D. 2.33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2010)(2016年版)第5.1.4条、5.1.5条。
(1)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分组第一组,查规范表5.1.4-2,场地特征周期Tg=0.45s,罕遇地震,Tg=0.45+0.05=0.50s。
(2)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TA=0.3s,位于直线段,αA=η2αmax=αmax
TB=0.70s,位于曲线下降段,αB=η2αmax(Tg/T)γ=αmax(0.5s/0.7s)0.9=0.739αmax
αA/αB=αmax/(0.739αmax)=1.35

第5题:

地震烈度7度区,某建筑场地存在液化粉土,分布较平坦且均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采用不消除液化沉陷的地基抗液化措施?(  )

A、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B、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C、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
D、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丁类

答案:B,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3.6条规定,当液化砂土层、粉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见题表)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尚可计入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液化危害的影响,根据液化震陷量的估计适当调整抗液化措施。不宜将未经处理的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第6题:

下列各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抗震设计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是( )。

A.甲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l度采取抗震措施
B.乙类建筑除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
C.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D.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l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降低

答案:A
解析:

第7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对抗震有利地段,可不采取抗震措施
B、对抗震一般地段,可采取一般抗震措施
C、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D、对抗震危险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3.1条规定,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第8题:

某工程平面如图所示,假定,本工程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墙体采用MU15级烧结多孔砖、M10级混合砂浆砌筑,内墙厚度为240mm,外墙厚度为370mm。各层墙上下连续且洞口对齐。除首层层高为3.0m外,其余五层层高均为2.9m。试问,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抗震构造措施要求的构造柱最少设置数量(根),与下列何项选择最为接近?(  )


A.52
B.54
C.60
D.76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1.2条表7.1.2可知,本工程横墙较少,且房屋总高度和层数达到表7.1.2规定的限值。根据第7.1.2条第3款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根据第7.3.1条第1款规定,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根据第7.3.14条第5款规定,丙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时,应采取的加强措施要求,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设置构造柱,且间距不宜大于3.0m。

第9题:

某地区设计地展基本加速度为0.1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当规范无其他特别规定时.宜按下列哪个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建筑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A) 7度 (0.10g) (B) 7 度(0.15g)
(C) 8 度(0.20g) (D) 8度(0.30g)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Ⅰ类。建筑物 A和建筑物B的结构自振周期分别为TA=0.25s和Tb=0.4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如果建筑物A和B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为aA和aB。则aA/aB的值为( )。

A.0.5
B.1.1
C.1.3
D.1.8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5.1.4条及5.1.5条计算
Tg=0.3s,假定阻尼比为0.05
aA/aB=amax/[(Tg/TB)γη2amax]

根据规范图5.1.5得
aA=η2amax=amax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