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

题目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较适合该求助者的近期心理咨询目标包括多选

A. 帮助其改变认知 B. 培养良好人格特征
C. 指导其改变行为 D. 摆脱负性情绪困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找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已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较适合该求助者的近期心理咨询目标包括()。

A.帮助其改变认知
B.培养良好入格特征
C.指导其改变行为
D.摆脱负性情绪困扰

答案:A,C,D
解析:
改善情绪、认知和行为都是心理咨询的近期目标,咨询的远期目标是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2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对该求助者,还需详细收集了解的资料包括()。单选

A. 躯体情况
B. 结婚多长时间
C. 工作情况
D. 问题持续时间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ABC都不重要,A已经在案例末尾说了身体健康。判断严重程度,还应该了解问题持续时间。

第3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为明确诊断,对该求助者还需重点了解的资料是()单选

A. 躯体情况 B. 结婚多长时间
C. 工作情况 D. 问题持续时间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下诊断
还需重点了解的,就是对诊断有帮助,但是案例中,并没有提及的内容。该求助者的躯体情况,工作情况在案例中已经介绍。明确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长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因此答案为D项。

第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该求助者主要表现出()。多选
A:情绪症状
B:行为异常症状
C:强迫症状
D:社会功能受损

答案:A,D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病因分析中社会学因素【试题解析】所谓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求助者遭遇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压力源。该求助者先后遭遇到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去世、留学遇到困难、回国与母亲冲突一系列现实刺激,因此选项A和选项B均可选;选项C的“母亲过于强势”只是求助者个人的主观看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选项D“不愿参加家庭聚会”是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结果表现,不属于原因。因此答案选AB。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出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恼、不安、生气等情绪和不参加聚会的社会功能受损,没有异常行为和强迫症状,因此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主导症状【试题解析】该求助者来咨询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内心苦恼,因此属于情绪问题;道德和品质不属于心理学问题,案例中的求助者也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资料的搜集【试题解析】资料的搜集主要为了做出诊断和进行病因分析,案例中说求助者“身体健康”,躯体情况已有;而结婚多长时间和工作情况与求助者的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案例资料中没有明确的症状持续的时间,而为了做出明确的诊断,确切的病程是较为重要的资料,因此属于“还需详细收集了解的资料”,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评估资料核实【试题解析】对于需要核实的资料,一般指求助者主诉中陈述的内容,尤其是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的个人看法、评价和推理判断,即涉及求助者认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核实,来确认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求助者个人的不合理信念,这对于明确症状和进行病因探索具有三作常重要的意义。案例中求助者的“父亲因病去世、借故缺席家庭聚会、丈夫反映其脾气大”均属于较为明确的资料,只有C选项的“母亲过于强势”是求助者自己的看法,但还不能肯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核实。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痛苦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B因素是最重要的。案例中的求助者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父母感情不深,对父母之间感情不和认为是母亲过于强势、在国外留学遇到困难认为母亲自私不帮自己、回国后认为母亲不该干涉自己的恋爱和工作,均可能包含着错误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解释,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对母亲的错误评价,答案应该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初步诊断的程序及依据:案例中求助者身体健康,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障碍。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该求助者症状的产生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有明显的现实因素,心理冲突属于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的问题。案例中求助者最初的苦恼是由于和母亲的关系引起,后来发展到“不愿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则说明与母亲相关联的其他人也诱发了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属于比较明显的泛化现象,已经超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范围,因此可能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的内容和区分【试题解析】根据教材中对咨询目标有效特征的描述,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属于心理学的性质,如认知、情绪、行为与个性等等。一般来说,带有活动和过程特征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属于具体的近期的目标。而和个性完善有关的内容则属于远期的长远的目标,如“正视/接纳现实、接纳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心理发展、促进人格或性格的成长/成熟、促进自我实现”等说法,都和远期目标有关。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因此比较适合的近期目标应与此有关;求助者没有需要改变的行为,人格成长属于远期目标的内容,本题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其针对性,一般可以选择能够直接缓解求助者情绪症状的咨询方法,可以有比较明显的近期效果;也可根据求助者产生情绪症状的原因展开工作,可取得较为持久的长期效果。本案例中的求助者主要由于错误认知引发的情绪困扰,因此最适合的方法是可以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的疗法,答案选B。
【考察重点】系统脱敏法的操作要点【试题解析】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学习放松技巧时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而非四肢。正确答案选CD。

第5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找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已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该求助者目前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查看材料

A.道德问题
B.行为问题
C.情绪问题
D.品质问题

答案:C
解析:
该求助者内心苦恼不安,为解决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其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问题。

第6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可能是()单选

A. 一般心理问题 B. 可疑神经症
C. 严重心理问题 D. 神经症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下诊断
案例中求助者情绪问题已持续一段时间,且反应强烈,时常感到苦恼,虽然案例中没有明确提及求助者的病程,但是其和母亲的不良关系属于重要现实刺激,其内心苦恼,有明显回避,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第7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找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已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为明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最需要核实的资料是()。查看材料

A.父母感情不和
B.借故缺席家庭聚会
C.母亲是否强势
D.丈夫反映其脾气大

答案:C
解析:
该求助者反应父母感情不和的主要原因由于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产生意见。后来在恋爱、工作中因为母亲干涉自己,为此产生苦恼情绪。因此咨询师最应核实的是求助者的母亲是否强势。

第8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找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已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针对该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最适合的咨询方法是()。查看材料

A.阳性强化法
B.认知行为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生物反馈疗法

答案:B
解析:
认知行为治疗足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求助者的问题主要由其对母亲的认知产生,最适合的咨询方法为认知行为疗法。

第9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本科学历,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求助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很有意见。后来在学业及找工作等问题上遇到困难,认为母亲不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因恋爱、工作等原因与母亲闹别扭,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结婚后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很少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又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两个月前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与母亲的冲突,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已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婚后拒绝了母亲来共同生活的要求。
为明确诊断,对该求助者还需重点了解的资料是()。查看材料

A.躯体情况
B.结婚多长时间
C.工作情况
D.问题持续时间

答案:D
解析:
还需重点了解的,就是对诊断有帮助,但是案例中,并没有提及的内容。该求助者的躯体情况,工作情况在案例中已经介绍。明确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长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因此答案为D项。

第10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该求助者目前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单选
A:道德问题
B:行为问题
C:情绪问题
D:品质问题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病因分析中社会学因素【试题解析】所谓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求助者遭遇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压力源。该求助者先后遭遇到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去世、留学遇到困难、回国与母亲冲突一系列现实刺激,因此选项A和选项B均可选;选项C的“母亲过于强势”只是求助者个人的主观看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选项D“不愿参加家庭聚会”是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结果表现,不属于原因。因此答案选AB。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出现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恼、不安、生气等情绪和不参加聚会的社会功能受损,没有异常行为和强迫症状,因此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主导症状【试题解析】该求助者来咨询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内心苦恼,因此属于情绪问题;道德和品质不属于心理学问题,案例中的求助者也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资料的搜集【试题解析】资料的搜集主要为了做出诊断和进行病因分析,案例中说求助者“身体健康”,躯体情况已有;而结婚多长时间和工作情况与求助者的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案例资料中没有明确的症状持续的时间,而为了做出明确的诊断,确切的病程是较为重要的资料,因此属于“还需详细收集了解的资料”,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评估资料核实【试题解析】对于需要核实的资料,一般指求助者主诉中陈述的内容,尤其是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的个人看法、评价和推理判断,即涉及求助者认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核实,来确认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求助者个人的不合理信念,这对于明确症状和进行病因探索具有三作常重要的意义。案例中求助者的“父亲因病去世、借故缺席家庭聚会、丈夫反映其脾气大”均属于较为明确的资料,只有C选项的“母亲过于强势”是求助者自己的看法,但还不能肯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核实。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痛苦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B因素是最重要的。案例中的求助者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父母感情不深,对父母之间感情不和认为是母亲过于强势、在国外留学遇到困难认为母亲自私不帮自己、回国后认为母亲不该干涉自己的恋爱和工作,均可能包含着错误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解释,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对母亲的错误评价,答案应该选D。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初步诊断的程序及依据:案例中求助者身体健康,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障碍。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该求助者症状的产生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有明显的现实因素,心理冲突属于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的问题。案例中求助者最初的苦恼是由于和母亲的关系引起,后来发展到“不愿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则说明与母亲相关联的其他人也诱发了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属于比较明显的泛化现象,已经超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范围,因此可能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的内容和区分【试题解析】根据教材中对咨询目标有效特征的描述,心理咨询的目标必须属于心理学的性质,如认知、情绪、行为与个性等等。一般来说,带有活动和过程特征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属于具体的近期的目标。而和个性完善有关的内容则属于远期的长远的目标,如“正视/接纳现实、接纳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心理发展、促进人格或性格的成长/成熟、促进自我实现”等说法,都和远期目标有关。该案例中的求助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因此比较适合的近期目标应与此有关;求助者没有需要改变的行为,人格成长属于远期目标的内容,本题答案选AD。
【考察重点】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其针对性,一般可以选择能够直接缓解求助者情绪症状的咨询方法,可以有比较明显的近期效果;也可根据求助者产生情绪症状的原因展开工作,可取得较为持久的长期效果。本案例中的求助者主要由于错误认知引发的情绪困扰,因此最适合的方法是可以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的疗法,答案选B。
【考察重点】系统脱敏法的操作要点【试题解析】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学习放松技巧时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而非四肢。正确答案选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