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题目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理课程资源是指学习物理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它包括教科 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科技书刊、音像资源、教学软件、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等。开发物理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物理课程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接下来主要从“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四方面来对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提出建议。
(1)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课程资源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如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课外用书、期刊和报纸等,文本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中热机及热机效率时,可以去查阅课外的书本,去了解热机的发展过程,永动机的发展经历以及能量利用的相关知识。
(2)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学习生活中占很大的比重。比如光的折射,可以先用水杯中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来导人,再用大玻璃板在纸板上划线来研究光的折射问题。
(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丰富物理课程资源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我们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或电荷运动等时,可以通过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展示酒精挥发、花粉等在运动中的微观表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4)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展览、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和农村等。比如说在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生活中的电话或网络等传播的相关课外知识。这些是课堂上或课本中不易提供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并以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举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体验到物理学科的乐趣所在,解释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导入环节,可以展示挖隧道激光准直;新课环节,可以思考常见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实验环节,可以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等等,这样学生能在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中切实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第2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请结合“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探究浮力大小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了解浮力的大小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要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先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猜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根据以上的猜想我们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或固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量不变,只改变要研究的单一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去研究相关量的影响情况。
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教会学生明白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方式。

第3题: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简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如下几种方法:
(1)重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发挥物理学史教学的优势,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的发现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素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2)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一方面,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并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具有演示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优点。
(3)关注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现物理教学与多学科的整合。尽管物质科学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科学领域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科学领域又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

第4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第5题:

许多版本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 与“声音”相关章节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天坛回音壁的内容(见图 7)。 简要说明物理教学中运用该资源的意义。


答案:
解析:
现今物理教材的编写大多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增加了许多反映生活,、科技的素材。
如课本中的“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生活物理社会”“科学·技术·社会”“知识梳理”“小结与评价”等。合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意义如下:
①能更好地将学科前沿知识、中华民族对科技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成就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天坛回音壁”就很好地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②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介绍一些有趣神奇的物理现象,充实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资源的课内整合。例如:在学习“回声”的时候让学生阅读书中天坛回音壁的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既能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6题: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简述“注重科学探究”的意义。


答案:
解析:
①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科学探究中,开始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液体压强”一课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 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带鱼都是死的 ,
②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③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一个正确的探究结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有益。

第7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实例:电冰箱、电热水壶、电饭煲等家庭用电器,来学习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电能等。

第8题:

结合“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简述多媒体资源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①在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环节,可以利用视听光盘或多媒体课件等,播放一段声音(有电子琴、小提琴、长笛、古筝演奏)让学生辨别这些分别是什么乐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辨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环境。 ②在建立物理概念环节,可以借助广播和电视音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中许多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动物,认识人类是否能听到声音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另外可以通过演示示波器中声波的波形,理解声波频率的不同,振动波形不同,音调不同。在响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文件,播放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让学生判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同时让学生辨析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因此,应用多媒体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形象、更直观地形成科学的认知。
③在运用物理概念环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利用声音击碎玻璃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形成很大的冲击,记忆深刻;通过前面概念的学习,可以分析出这一物理过程和声音的频率有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所学概念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9题:

结合实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在“声音特性”一课中,教师可以演示很多简单的小实验,例如: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等。学生不再是记忆书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观察演示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得出结论,形成规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10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本教学片段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2)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①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②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③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④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