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题目
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个优秀学生,我们可以说他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他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这说明教师的幸福具有()。

A、精神性

B、关系性

C、给予性

D、共享性


答案:D

第2题:

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答案:D
解析: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在课堂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学生丁和学生戊对教例中的情境作出了成熟的反应。

第3题:

下列选项中,没有歧义的是( )。

A. 他已经走了三个小时了 B. 我们在楼顶看见他了 C. 小王去打针了 D.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收入差距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D
A 的歧义在于:“他走路走了三个小时”还是“他离开了三个小时”;B 的歧义 在于:“我们在楼顶遇到了他”还是“我们从楼顶上看见他在楼下”;C 项歧义在于:“小王去 医院让护士给自己打针”还是“小王出去给别人打针”。

第4题:

有位班主任在进行卫生教育时,把一位学生叫到讲台前,指着他的耳朵对大家说:“你们看,他的耳朵好脏呀,你们可不能像他啊!”以后,这个学生一见到班主任就心情紧张,甚至怕得连课也听不下去,这样,这个学生的成绩就每况愈下。 请分析说明,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


正确答案: 违背了①正面引导原则;②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第5题:

共用题干
案例介绍:一位32岁的妈妈为儿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请坐,你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孩子妈妈:大夫,你一定要管管这个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心理咨询师:你根据什么说他不听话呢?
孩子妈妈: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业时,他就用拳头砸桌子,还在座位上摇晃。在家里,要是让他做作业,他也是大闹,搞得全家不安宁。
心理咨询师: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老师往往不再要求他写作业了,在家里也只好这样。可是他总是不写作业,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真是愁死了。
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你的焦虑,也体会到了你做妈妈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得到了好处,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由于孩子只要一闹,就可以不写作业,所以这种乱折腾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孩子妈妈:喔,原来孩子不听话与我们有关。你讲得很有道理,那么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咨询师:孩子再闹时,不能让他逃避作业,而是等他安静下来后,仍然要求他必须完成作业。注意,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马上给予鼓励。能做到吗?

该案例的求助者是()。单选
A:孩子
B:家长
C:老师
D:学校

答案:B
解析:
【考察重点】对求助者的判断【试题解析】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孩子的母亲最初的求助目的是让咨询师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白孩子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家长(包括母亲本人)、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大人们需要学习、改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方式和教育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案例中的最后几句话表达了这位母亲接受咨询师的帮助的意愿,她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求助者。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对咨询技巧的运用【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因为开放式提问属于参与性技术的一种,故答案选CD。
【考察重点】咨询态度和咨询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试题解析】题目中咨询师充分运用了情感反应(我知道了你的焦虑)和共情的技术,共情即通情达理,也叫设身处地。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具体咨询技术的运用【试题解析】解释技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复杂抽象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题目中咨询师的话运用了解释技术。故答案选A。
【考察重点】对行为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使用了行为主义的消退技巧,即忽略孩子吵闹的行为。故答案选B。
【考察重点】阳性强化法的具体运用【试题解析】咨询师的建议是采用强化技术,也是阳性强化法,对好的行为予以表扬和鼓励,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矫治法的一种,故答案选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只奖不罚,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不好的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故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阳性强化法的理解和把握【试题解析】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是:明确目标行为、监控目标行为、设计干预方案、实施强化和追踪评估。故答案选ABCD。

第6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正确答案:C
[答案] C。[解析]文段讲了苏格拉底并没有因为钓鱼者在自己落水时见死不救而怀恨在心,而是在钓鱼者落水时主动出手相救的故事。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知,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做人原则”。A、D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B项也非文段意在表达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第7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总是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交头接耳。语文老师多次提醒、制止,但还是无济于事。时间长了,语文老师开始责骂、讥讽、奚落他,有时候也惩罚他。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感,最后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找老师询问原因,这个老师说:“我严格要求有什么错?”
问题:请你根据德育原则分析,这个老师的做法有错吗?如果有错,他违反了什么德育原则?


答案: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该教师的做法有错,这个案例主要反映出德育活动中如何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问题。该教师的作法违反了这个德育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这是教师的教育责任,是教育学生的措施。但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方向。

第8题:

“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段话是胡适对哪位诗人的赞美()

A.戴望舒

B.闻一多

C.徐志摩

D.郭沫若


参考答案:C

第9题:

如果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提出几个异议,我们应自问:他提出这个问题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陈女士自述:我和老公认识七年,也在一起七年了。可结了婚后我才知道,他对他家看得太重了。他有事,无论大小,都不与我商量,只与他妹妹商量。而且因为以前我家里人反对我们的婚姻,他现在好像可以报复一样,对我家人很不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不能沟通,我觉得可能从骨子里我们性格就不和吧。而且他说,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我觉得我这样过会很累的,不想过了.本案例中的夫妻应该怎么改善关系?()

  • A、改善和巩固家庭内“社会支持”水平
  • B、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成员的“个性差异”
  • C、及时消除家庭成员的“烦恼”
  • D、预防和随时处理好“家庭事件”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