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潜入一居民家中进行盗窃时,被家中80岁的老人乙发现,乙拿起电话要报警,甲一把抓过电话摔

题目

甲潜入一居民家中进行盗窃时,被家中80岁的老人乙发现,乙拿起电话要报警,甲一把抓过电话摔在地上,并扯断了电话线,说道:“老家伙,我只找点生活费,只要你不叫唤,我就不动你。”可乙要去开窗户叫人时,又被甲推倒在地。于是乙趁甲撬柜子时,拿起剪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该老人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事后防卫

C.故意伤害

D.防卫过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一日,甲请乙吃饭,叫卖淫女丙相陪。饭后,甲将乙、丙送上车。乙、丙刚到乙宅,乙便被老板电话叫走,丙亦离开。半小时后,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人,遂拿走了乙的3万元现金。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抢劫未遂与盗窃既遂

B.抢劫既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

C.敲诈勒索预备与盗窃既遂

D.敲诈勒索未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


正确答案:C

第2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发现自己价值30多万元的藏獒被乙盗走,就于某日晚上潜入乙家中,将自己的爱犬牵走。甲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B.洗衣店经理甲发现乙家的走廊上晒着一套价值2000元的西服,便欺骗本店工人丙说:“乙要洗西服,但没有时间送来;你到乙家去将走廊上晒的西服取来。”丙信以为真,取来西服交给甲,甲将西服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

C.甲假装有急事需要使用手机打电话,就向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不相识的乙借用手机。甲接过乙的手机后,装着打电话的模样,越走越远,趁机逃走。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D.甲在宴会中去卫生间,将提包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筵席过后时甲仍在卫生间,清洁工丙立即进入会场打扫卫生。此时,乙发现甲的提包还在椅子上,便站在会场门外对丙说:“那是我的提包,麻烦你递给我 一下。”丙信以为真,将提包递给乙,乙迅即逃离现场。乙的行为成立诈骗罪


正确答案:A
【考点】盗窃罪;诈骗罪
【解析】A中乙是非法占有了甲的财物,甲通过秘密手段取回,不成立盗窃罪。在犯罪过程中采取了欺骗手段的,并不一定都构成诈骗罪。一般来说,盗窃和诈骗在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一般案件中,区分这两罪并非难事。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案件窃与骗互为手段,交织在一起,使得盗窃罪与诈骗罪不易区分。诈骗罪(既遂)在客观上必须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行为发展过程: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获得或者使第三者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受欺骗者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交付)财产。受骗者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并未因此而处分财产的,行为人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例如,A打电话欺骗在家休息的老人B:“您的孙子被车撞上了。”B连门也没有锁便急忙赶到马路边,A趁机取走了B的财物。虽然A实施了欺骗行为,但B没有因为受骗而产生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更没有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只是由于外出导致对财物占有的弛缓;A取走该财产的行为.只能成立盗窃罪。受骗者虽然产生了认识错误,但倘若不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时,其帮助转移财产的行为不属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成立诈骗罪。如B中丙显然受骗了.但他只是甲盗窃的工具而已,并不具有将乙的西服处分给甲占有的权限或地位。因此,甲成立盗窃罪(间接正犯)。所以,处分行为的有无,划定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处分行为意味着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为人或第三者事实上支配财产。至于受骗者是否已经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即在当时的情况下,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否认为受骗者已经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进行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骗者是否具有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C中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乙虽然受骗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将手机转移给甲支配与控制的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乙将手机递给甲,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乙仍然支配和控制着手机,即甲没有占有手机。甲取得手机的‘支配与控制完全是后来的盗窃行为所致。如果说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则意味着甲接到手机时便成立诈骗既遂;即使甲打完电话后将手机还给乙,还属于诈骗既遂后的返还行为。这恐怕难以被人接受。
处分行为并不要求受骗者将财物的所有权处分给行为人,所以不要求受骗者具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也不要求受骗者对处分的财物享有所有权。

第3题:

个体商贩甲与无绳电话制造厂职工乙是朋友,乙称能以厂内批发价帮助甲买到便宜的无绳电话,甲欣然应许,乙便先后四次共卖给甲无绳电话50部,甲全部销出,对乙感激不尽,后来甲被传讯,被告知乙的无绳电话全是盗窃所得,甲的行为:

A.构成销赃罪

B.不构成犯罪

C.盗窃罪共犯

D.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
乙的行为属于盗窃罪,而对于盗窃来的赃物,甲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销售,所以不构成犯罪。答案为B。 

第4题:

甲意图到乙家中行窃,晚上趁乙熟睡翻窗进入乙家中,正欲盗窃屋内物品时被乙发现并抓获,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第二步,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甲趁乙熟睡翻窗进入乙家中行窃,正欲盗窃屋内物品时被乙发现并抓获,乙这时候醒来是甲没有预料到的,属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且甲也没有偷到东西,所以是犯罪未遂。

第5题:

甲潜入乙家中行窃,被发现后携所窃赃物潜逃(价值1boo余元),乙紧追不舍,甲见一商店旁有辆未熄火摩托车,车主丙正在车旁抽烟,甲便骑上摩托车继续逃跑。次日,丙发现自己的车和甲,欲将甲扭送公安局,甲将丙打成轻伤,甲的行为构成了(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故意伤害罪


正确答案:BCD
解析: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只有当场使用暴力,才转化为抢劫罪。丙在次日发现甲并在欲将其扭送公安局的过程中被甲打伤,不符合转化的抢劫罪的规定,甲不构成抢劫罪,甲将丙打伤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第6题:

甲晚上潜入乙家中盗窃,被乙发现,甲携带窃得的赃物(价值900余元)逃跑,乙紧迫不舍。甲见杂货店旁有一辆未熄火摩托车(车主丙正在买烟),便骑上摩托车逃跑。第二天,摩托车的失主丙在街上发现自己的摩托车及甲,便上前欲扭送甲去公安局,甲一拳将丙打伤(法医鉴定为轻伤)。在追究甲刑事责任时,应以什么罪名对甲定罪量刑?(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故意伤害罪


正确答案:BCD
解析:甲盗窃了乙的财物,构成盗窃罪;甲在逃跑过程中,发现丙停靠在杂货店旁的尚未熄火的摩托车,骑上摩托车就走,这属于公然抢夺,构成抢夺罪;甲将丙打伤,构成故意伤害罪。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盗窃、抢夺罪并没有转化为抢劫罪,因此甲对丙实施的暴力行为并不是在盗窃、抢夺“当场”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因而不构成抢劫罪。

第7题:

民警甲将涉嫌盗窃的妇女乙带回派出所调查,并发现乙是吸毒人员,报公安局依法决定对乙强制戒毒。甲和丙送乙前往戒毒所途中,乙告诉甲,她的3岁女儿丁关在家中无人照顾,并告诉了自己母亲家的地址和电话,甲虽然当面用笔记下,但以为乙撒谎,没有理会。10天后,丁尸体在被反锁的家中发现,经法医鉴定是饥渴而死。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 )

A.甲构成玩忽职守罪,是纯正不作为犯

B.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C.甲不构成犯罪

D.乙构成遗弃罪,是纯正不作为犯


正确答案:A
【考点】甲构成玩忽职守罪;不作为犯
【解析】甲没有对于乙反映的情况采取任何行动(不作为),符合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的“不履行职责”(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乙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他而言是不可抗力或没有履行义务的条件或能力,不认为是犯罪。本题取材于实际的案例。

第8题:

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和乙合谋一起去盗窃,甲在外面望风,乙扒窗进入丙的家中盗窃,由于丙有事中途返回,甲发现丙时已经来不及通知乙,于是单独逃跑。丙将乙堵在家中,为了脱身,乙将丙推到在地,转身夺门逃跑。甲和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甲和乙合谋当天晚上一起去杀害共同的仇人丙,但甲由于害怕当晚没有前往丙家,乙单独一人前往杀死了丙。由于甲没有前往现场,因而不构和乙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C.甲打电话给乙,说其最近要杀一个仇人,得手后想到乙那躲一阵子,乙表示同意。乙事后果真按照承诺对故意杀人后的甲提供住所供其躲藏。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窝藏罪,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

D.某公司司机甲违章驾驶,将行人乙撞倒,向公司经理丙汇报后,丙指使甲逃逸,致使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甲和丙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甲家中有一只泰迪犬。某日晚,乙撬门而入拿去卧室财物若干。甲发觉报警并命令猛犬咬住乙,造成乙轻伤。甲报警成功将乙抓获。入室盗窃遭狗咬住,甲的放狗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民事侵权,不构成犯罪


答案:B

第10题:

甲(男,17周岁)、乙(男,15周岁)合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外放风,乙进入房内窃取财物,不料乙进入屋内后被一老人发现,老人抓住乙不让其离开,乙即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老人杀死,并带窃取的5000元钱离开,后和甲平分。根据司法解释,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乙构成共同的故意杀人罪
B.甲、乙构成共同的盗窃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能否犯转化型抢劫罪的问题。甲在外面放风,对乙的杀人行为客观上并未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主观上对此也不知情,故甲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乙的行为属于《刑法》第269条规定的情形,但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不构成抢劫罪;如果故意致人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据此,C项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