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与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目
单选题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与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同时把握本题关键字“蕴含哲理”进行作答。题干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这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从而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A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与题意相符,正确。

B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比喻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与题意相符,正确。

C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与题意相符,正确。

D项:“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出自刘方平的《月夜》,意思是: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这两句很有诗意,但是不蕴含哲理。与题意不相符。错误。

第2题:

2013年3月17日在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用“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个字来概括个人经历的启示。下列与之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李克强总理的个人经历概括,以民为本,心系天下,启示我们要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D强调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与题意一致;A蕴含的哲理是: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B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蕴含的哲理是:规律是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该题选D。

第3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下列蕴含哲理一样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D
解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邪臣蔽贤的忧虑,但是本句诗人加上“不畏”二字,体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们不能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选项中间只有D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故本题选D。

第4题:

《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正确答案:C

第5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接句为:()

  • A、半亩方塘活水来
  • B、为有源头活水来
  • C、半亩方塘一鉴开
  • D、天光云影共徘徊

正确答案:B

第6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的意思是()

A渠”是客家等方言“它(他)”的同音假借字,“问渠”就是“问它”;

B渠”就是渠水,意思是问渠水为什么这么清;

C渠”就是指水沟,水渠。


A

第7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揭示了系统什么原理?


正确答案:揭示的原理:系统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第8题: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下列古诗词蕴涵的哲理与“鞋子合脚论”最相近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原理。
第二步,题干的意思是“道路”也就是政策,适不适合国家发展,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B选项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因此,选择B项。

第9题: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于谁的笔下?


正确答案:本诗句出自于苏轼笔下。

第10题:

苏轼在《琴诗》中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C、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D、整体可以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