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引出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学"能 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 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 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 守旧派对“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 认为提倡学习"西学”就是“舍本逐末”。 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中、西学关系 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 “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 “主辅” “本末” “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 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 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 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流行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 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寿康、 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 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 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篇》,从学术、教育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 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 "西学”而论。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同时, 他还指出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 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他提出,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 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着眼于长远;西 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当前 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 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 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 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 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 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 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起之际, 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匍 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 思想启蒙运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第2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第3题: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其教育思想的根本是( )

A.智育

B.美育

C.道德教育

D.体育


正确答案:C

第4题: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试评述国际电视在国际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国际电视的兴起,一方面为国际新闻和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样式,进一步增进了各国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都能通过国际电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在国际电视发展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矛盾与斗争,存在着种种负面影响。因为各种国际电视台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取舍信息、编制节目,以此来吸引和影响异国他族的观众。这就必然造成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磨擦、较量和冲突。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际电视,凭借其物质技术优势,正如天马行空般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渗透。它们在政治上总是为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鸣锣开道,在思想文化上一贯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给对象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西方电视的这种负面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奋起抵制。

第6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 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主教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 西欧各国之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的某些著作的。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7题: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 B、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 C、它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 D、传统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正确答案:C

第8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第9题: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 C、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继承
  • D、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