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某幼儿4岁,在幼儿园里常尿裤、尿床,针对这个幼儿,班上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经常提醒他上厕所; (2)在幼儿园里让他少喝水; (3)用惩罚手段帮助他克制尿裤、尿床。 该老师的做法是否恰当?

题目
问答题
某幼儿4岁,在幼儿园里常尿裤、尿床,针对这个幼儿,班上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经常提醒他上厕所; (2)在幼儿园里让他少喝水; (3)用惩罚手段帮助他克制尿裤、尿床。 该老师的做法是否恰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三种方法都是错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活动中,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喝水

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答案:A
解析:
教师应保证每个幼儿足够的饮水量,不得限制幼儿饮水的次数。

第2题:

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  )。

A.遗尿症
B.尿床
C.大小便失禁
D.失调症

答案:A
解析:
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训练不当: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两三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70%的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历史。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

第3题:

上课时遇到幼儿尿裤子这种情况,幼儿教师采取以下哪种做法最为恰当?(  )

A.一边组织教学一边给孩子换裤子
B.责备孩子该上厕所时不去上
C.把孩子领到寝室或卫生间帮他换好裤子并叮嘱他以后想尿尿要告诉老师
D.如果天气比较热就让其自然干

答案:C
解析:
幼儿尿裤子时,教师不能责备,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暂停教育活动,及时处理,并叮嘱他以后想上厕所一定要告诉老师,消除幼儿的心理负担。

第4题:

为了培养幼儿想象力,老师让幼儿画蝴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A、老师划好左半边蝴蝶,幼儿模仿完成右半边
B、老师在黑板上逐笔示范,让幼儿跟着画
C、幼儿先观察蝴蝶,然后让幼儿自己画
D、老师先画蝴蝶,然后让幼儿照着画

答案:C
解析:
素质教育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善待幼儿的质疑。教师要让幼儿自己观察蝴蝶,用自己的理解以及现象力去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5题:

午休起床后,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明明悄悄地对刘老师说:“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刘老师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刘老师随明明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刘老师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老师帮你把被子晾干就行了,你先去尿尿。”过了一会,刘老师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对刘老师说:“谢谢老师!”刘老师的做法()。


A.正确,幼儿需要尊重

B.不正确,应当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幼儿改正错误

C.正确,幼儿需要保护

D.不正确,幼儿是有个性的人

答案:A
解析:
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自尊心水平。刘老师没有戳穿明明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他换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符合教师职业理念所强调的幼儿是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以免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因此,刘老师的做法正确,幼儿需要尊重。

第6题:

上课时,个别幼儿喊口渴要喝水,老师的正确做法是()。

A.立即让该幼儿离座去喝水
B.让该幼儿坚持到下课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停止教育活动,督促所有幼儿喝水

答案:A
解析:
老师的正确做法是让幼儿立即离座去喝水。

第7题:

豆豆在幼儿园经常尿床,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A.了解豆豆尿床的原因,和家长共同商量办法
B.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像豆豆一样
C.适当批评豆豆,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D.要求家长带豆豆去治疗,治好了再回幼儿园

答案:A
解析:
对于经常尿床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先于幼儿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原因。

第8题:

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



答案:A
解析:
幼儿园工作要保教并重,保教结合。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同等重要。@##

第9题:

为了培养幼儿想象力,老师让幼儿画蝴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A. 老师画好左半边蝴蝶,幼儿模仿完成右半边
B. 老师在黑板上逐笔示范,让幼儿跟着画
C. 幼儿先观察蝴蝶,然后让幼儿自己画
D. 老师先画只蝴蝶,然后让幼儿照着画

答案:C
解析:
幼儿素质教育不是把幼儿看作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要让幼儿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幼儿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结合题干可知,为了培养幼儿想象力,老师让幼儿画蝴蝶,比较恰当的做法是让幼儿先观察蝴蝶,然后让幼儿自己画,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感受、理解蝴蝶的画法,也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发挥。故本题选C。

第10题:

材料:
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幼儿园大部分的老师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有名的“捣蛋鬼”,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极其不好,经常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对学习极为反感。郭老师知道他并不笨。本质上还是好的,于是经常找他聊天。郭老师根据他每天来幼儿园的时间比较早的特点。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如:让他协助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分发早饭。
从此以后,小文每天都来得特别早,做事情也变得井井有条,班上的同学开始慢慢和他交好,并在学习上不断地帮助他,使小文不断地在进步。
问题:
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郭老师的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郭老师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充分践行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首先,“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郭老师对于小文的行为并没有批评责骂,反而常常找他聊天,并让他做力所能及的活,体现了李老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其次,“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独特的人,要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郭老师根据小文来幼儿园比较早的特点,让其帮助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发早饭,最终小文做事变得井井有条,不断进步。
最后,“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材料中,郭老师充分调动小文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协助老师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也慢慢交好,学习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践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