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A 刘向B 张汤C 董仲舒

题目
单选题
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
A

刘向

B

张汤

C

董仲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春秋决狱”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董仲舒


参考答案:D

第2题:

《灵枢·本神》论“智”的概念是

A“所以任务者”
B“因志而存变”者
C“因虑而处物”者
D“因思而远慕”者
E“意之所存”者

答案:C
解析:

第3题:

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

B.《春秋》决狱是汉代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

C.它是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内容,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根据

D.《春秋》决狱讲究"论心定罪",即"志恶而违于法者免,志善而合于法者诛"


正确答案:A,B,C
A.《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

  B.《春秋》决狱是汉代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

  C.它是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内容,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根据

 

第4题: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是王国维提出的()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角度,解释下面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
“本其事而原其志。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答案: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的是对“春秋决狱”的掌握。所谓“春秋决狱”,是指以《春秋》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它为汉代统治者所提倡,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春秋决狱”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即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的“忠”、“孝”精神来定罪,若符合,即使其行为造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反儒家倡导的“忠”、“孝”之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也要认定为犯罪,并予以严惩。即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出入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春秋决狱”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汉代儒家为了改变法家思想主宰当时司法领域的现状,通过皇权的力量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伦理道德的案件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这就在实际上赋予了《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使其成为凌驾于各种法律之上的一种法律形式。

第6题:

《灵枢本神》论“智”的概念是

A.“所以任务者”

B.“因志而存变”者

C.“因虑而处物”者

D.“因思而远慕”者

E.“意之所存”者


正确答案:C

第7题: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为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志善而违于法者免
B.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C.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D.世人惟不平则鸣

答案:D
解析:
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系统论述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并对国家的司法权进行了定位,即辅助德教的实施并对德教加以保障;另外,司法权本身也必须受道德的制约,行使司法权力者须有良好的道德自律能力,如此才能防止司法权变成一种盲目的非理性力量。董仲舒推崇的司法原则是“原心论罪”,A、B、C项都符合。D项是指世人只有在感到不平的时候才指责,不符合。因此,本题选D项。

第8题:

古书记载:汉代上洛有盗墓者,虽救活墓主,但仍以其“意恶”,诏“论笞三百,不齿终身”.这一记载体现的审判方式是( ).

A.上请

B.亲亲得相首匿

C.春秋决狱

D.录闪


正确答案:C
C春秋决狱在司法实践中即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第9题:

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

  • A、刘向
  • B、张汤
  • C、董仲舒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汉武帝时提出以春秋决狱的是()

  • A、贾谊
  • B、张释之
  • C、董仲舒
  • D、司马迁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