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题目
问答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第2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甜白釉。


正确答案:甜白釉器轻而釉极白润肥厚,在阳光下照看胎釉呈肉红色,可填划彩,故又叫“填白釉”,即在胎壁极薄的胎体上,是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透明釉,高温焙烧出呈色很白的釉色,由于胎体很薄,使得这种高白度的釉格外莹润,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

第3题: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参考答案:《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第4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花茶的冲泡流程。 


正确答案: 用玻璃杯法冲泡,便于“目品”茶叶舒展、沉浮时的“茶舞”。
用90°C左右冲泡,加盖后3分钟,揭开杯盖一侧,用鼻快闻其香气,凑着香气做深呼吸,这叫做“鼻品”。
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在口中稍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的动作相配合,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一、二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到茶味香气后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真正尝到名贵花茶的茶味、香韵。

第5题:

能否再简单介绍一下虞世南的书论?


正确答案:当然可以。虞世南和欧阳询一样,都是有唐一代前期的重要书家。他写下的《笔髓论》,一方面讲真、行、草各体书的用笔及书写规则,另一方面又兼及书法艺术的神韵,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分段来看,《笔髓论》共分“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等七段。其中尤以末段“契妙”为最精彩。所谓“契妙”,就是说书法要契合要妙。提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通,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且以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那末,怎样才能“神遇”而契合要妙呢?我们且看他道来:“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可见必得“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才能使书法的逸态“随意而生”、“逐毫而应”。当然“运思”还得“心悟”。心悟什么呢?就是要心悟“无为”的“至道”,如果一涉“浮华”,则对于书法,终究未能通晓的。这里,我们又不难看出,虞世南的书法美学观是深受《老子》“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影响的。

第6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翠青釉。


正确答案:这是永乐时期新创的一种釉色,釉色青如嫩竹,是一种极淡的淡青绿色。翠青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中隐含密集小气泡,如鱼子状,但气泡亦有大小之分。传世品稀少,器形仅见高足杯、三系或四系盖罐。

第7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大曲”?


正确答案: 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转块状的曲柸,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培养而成,因其体积大、呈大砖状故名“大曲”。如全兴大曲、成都大曲、洋河大曲等。

第8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第9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第10题:

问答题
大文学家韩愈的书法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退之,他自称昌黎郡人,故称韩昌黎。由于他刻苦自学,擢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河南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评,韩愈虽不以书家名,但其字“天骨劲健,自有高处,非众人所可及”。书迹有华岳嵩山天封宫石柱上及洛阳福先寺塔下题名等。
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一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书论佳品,他在这篇文章里,首倡了中国书法的唯情说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古书论常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趣”之说。整个书法史都是一部各种不同层次的创作并存、互补、相得益彰的历史。就以唐为例,初唐欧、虞、褚、薛四家极力提倡法度规矩。而不少中唐书家如张旭、怀素、颜真卿等,无不以充沛真切的感情倾注于书法创作之中,并非人们所说的什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如果不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强烈的感情为原则,而是以前人的法度规矩为楷模去进行创作的话,是决不会写出他们那种形式独特的书法作品的。就连晋人的《兰亭序》也是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自然之景,触动了王羲之的内心之情而产生的不可再得的书法艺术珍品。韩愈正是以张旭创作草书为例,详细地阐发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情为核心的艺术创作原则。并以此为根据,批评了禅僧高闲上人的书法,认为佛教主张灭七情,去六欲,无情无欲是不可能有艺术创作冲动的。如果高闲写出的书法还有可取之处的话,也不过是类乎玩魔术、变把戏的纯技巧而已,实在算不上艺术。韩愈虽然强调以情为核心进行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创作,但他也并不排斥技法的学习,这和他关于技巧和艺术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如唐林蕴在其《拨镫序》中说,庐陵人卢肇就向韩愈学过执笔的技法“拨镫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