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分南北派”是谁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如何?

题目
问答题
“书法分南北派”是谁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第2题:

北魏著名摩崖刻石《石门铭》的作者是谁?其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远。王远生卒年不详。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于太原典签任上,书写了《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于王远是个小官,史书不见载其书名。但《石门铭》却是北魏书体中颇能体现当时的国教——道教的哲学意识和思想情调的艺术珍品。其书法随和自然,不经意中有飘然欲仙的意境。结体疏朗跌宕,宽博圆秀中又有挺劲之姿。清朝毕沅在其《关中金石记》中说:“远无书名,而《石门铭》超逸可爱。”若非石上留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像王远这样优秀的书法家,只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难以名入史册,被历史湮没。

第3题:

南齐著名的书论《笔意赞》的作者是谁?其书法造诣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僧虔。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王洽,祖父王珣,父亲王昙首都善书。僧虔兼善隶、草、飞白诸体,独步有齐一代,书迹有《王琰帖》等。唐代窦臮《述书赋》评价僧虔书法说:“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是很确切的。实践之外,王僧虔也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著有《书赋》、《笔意赞》等。他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极有见地。此外他进行过墨迹搜集整理工作,齐高帝曾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十一卷古代墨迹,命他再征集名家手迹。王僧虔以民间访得齐高帝没有的孙权、王导等人物的墨迹十一卷,连同羊欣的《能书人名》一起上呈。

第4题:

西晋竹林七贤中,谁的书法得入家数,其传世作品如何?


正确答案:西晋的山涛、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王戎等七人,志趣相合,性情相投,经常在一起饮酒清谈,世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中,有五人是史有论及的书法家。未见史籍提起其书法的有向秀。书法被称为“怪诡不类”的是刘伶。除此而外,都书有所成,并有书迹传世。历得书论好评的是嵇康,他的草书被张怀瓘列入妙品。山涛书迹被收入《淳化阁帖》。王戎的书迹见称于《宣和书谱》。明解缙称他们的书法是“翰墨奇秀,皆非其正”。他们书法的共同特点是任性不羁,得之自然,清神逸气,得鱼忘荃。宋时长安李丕绪曾得《晋七贤帖》尽收七人之书迹。但一般认为此帖是后人伪作,故不可凭信。

第5题:

首开“南北书派论”的书法家是谁?其书作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是阮元。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清中晚期金石考古学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南北书派论”的首创者。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阮元学识渊博,著作颇有影响,在当时名望甚高。他在书论著作《南北书派论》中,首次提出了书法的南宗、北宗之说,亦即后来的帖学、碑学,详细分析了两派书法的源流、风格的异同,是中国地域文化说的拥护者。其《小沧浪笔谈》一书,对书法基础理论亦有独到的见解。阮元的书法,得力于碑学,他对《石门颂》,《天发神谶碑》等都很有研究,故其书郁盘磅礴,纵逸飞动,很有此二碑的神意。并常以这类字书擘窠大字,题写匾额,甚为世人所崇敬。

第6题:

五代最知名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徐铉(公元九一六——九九一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十岁即能作文章。初仕南唐,官御史大夫,后为率更令。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迁散骑常待。徐铉专攻小篆近五十年,最初学李阳冰,晚年得到《峄山碑》摹本,潜思精研,将从前的书迹,付之一炬,改弦易辙,终于成为继李阳冰而起的一代篆书大家。他的小篆似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结体纯正,点画精严有法,气质高古,纵横放逸。宋代的沈括曾把他的墨迹拿来对着日光观看,发现在笔画的正中有一缕浓墨,即使在转折处,也从不偏斜,可见他使用中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有篆书《千字文》刻石。
徐铉的弟弟徐锴,也和他哥哥一样,文翰俱佳,在江南享有盛名,人们将他俩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合称“二徐”。

第7题:

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惨遭杀害的书法家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是欧阳通。欧阳通,字通师。父亲欧阳询是唐代最著名的书家之一,曾因创“欧体书”而称雄一时。父亲去世时,欧阳通年纪还很小,母亲徐氏教他欧体书。为激励他努力学习,徐氏常常给他钱叫他去买父亲的遗迹。这样一来,欧阳通便因为仰慕父亲的美名而锐意进取,数年之间,就书艺大成。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大小欧阳体。”欧阳通的书法在险峻劲拔方面稍越其父,但在含蓄浑穆上则略有逊色。他最著名的碑版为《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泉男生墓志》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第8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心正则笔正”是有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笔谏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唐穆宗是位昏庸的皇帝,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写字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就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来,竟然使得唐穆宗为之“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八六五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不久朝廷又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之馆学士。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是”,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说:“钟、王无以尚也。”并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命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令军容使西门季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学,以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第9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第10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