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格于医道,掌其政令”中“格”义为()A 拒,阻B 掌握C 探究D 纠正

题目
单选题
“格于医道,掌其政令”中“格”义为()
A

拒,阻

B

掌握

C

探究

D

纠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阴阳偏盛

D.阴阳偏衰

E.阴阳消长


正确答案:B
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胜,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症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第2题:

以下不含有"研究"、"探究"义的是( )

A、"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中的"寻"

B、"今并味精英,钤其要妙"中的"味"

C、"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中的"格"

D、"予开卷细玩"中的"玩"

E、"岁终稽考而制其食"中的"稽"


参考答案:E

第3题:

在"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中,"王"之义为( )

A、封王

B、称王

C、成就王业

D、兴旺


参考答案:C

第4题:

格义


正确答案:魏晋时一种解释佛经的方法,《高僧传•竺法雅传》:“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即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哲学(主要为老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经文正义,故名。

第5题:

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其病理变化属于

A.阴阳亡失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偏盛

答案:D
解析: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而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机变化。  阴寒内盛是病机本质,故长期出现面白肢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阴寒内盛的表现。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赤如妆,虚烦,言语增多但语声低微,自觉身热但不减衣被,口干不欲饮等假热的表现。后者粗看似热象,但仔细鉴别发现乃为内盛之阴寒逼迫虚阳外浮所致。此时病情比原来有所加重,故必须仔细审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第6题:

何谓阴阳格拒,阴阳格拒病机有哪几种病理变化?


参考答案:所谓阴阳格拒,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或阳偏盛至极并壅盛阻遏于内,排斥另一方于外;也可由于一方极度虚弱,双方盛衰悬珠,盛者盘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交通,导致寒热真假的病理。有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和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两种病理变化。

第7题:

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阴阳偏盛
D:阴阳偏衰
E:阴阳消长

答案:B
解析:

第8题:

在"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中,"痞塞"之义为( )

A、堵塞

B、满闷

C、不通

D、格拒


参考答案:A

第9题:

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属于

A.阴盛格阳
B.真热假寒
C.阳盛格阴
D.阴阳亡失

答案:A
解析: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故又称其为真寒假热证。

第10题:

在“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中,“格”的意义是()

  • A、至
  • B、到
  • C、及
  • D、拒阻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