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五、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请结合对“汉字危机”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混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800~1000字。

题目
问答题
五、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请结合对“汉字危机”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混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800~1000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我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第2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3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文山会海”这一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仅限参考给定资料;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12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整治“文山会海” 建设效能政府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任务十分繁重。特殊时期必须有特殊之举。一定要下大决心减轻各级领导、部门、基层和企业的负担,采取硬性规定减少会议、减少文件,保障各级各部闩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整治“文山会海”已迫在眉睫,“文山会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大量浪费,助长不良风气。“文山会海”泛滥成灾,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增加了财政负担。会风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一种体现,作风决定会风。在一些官员看来,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如端坐会堂、走上荧屏风光体面;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不如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轻松舒适;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不如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省事省力。这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显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是相悖的。

第二,影响了干部的执行能力。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管理就是服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与这些新型的职能要求相比,“文山会海”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只能是政府工作的一小部分。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既是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政府减少会议成本、提高执行力和树立良好作风的内在要求。

第三,降低了行政效能。召开会议是为了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布置任务或者接受监督,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作方式。需要坚决改革的是那些大而空的会议、浪费惊人的会议。

第四,败坏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热烈隆重”的思想作祟下,会议材料越印越精美,会场越来越豪华,有些会议热衷于开在风景名胜区,开在大宾馆,不仅大吃大喝,会后还要发纪念品,组织旅游,将会议开成了吃谈会、旅游会,难怪群众讽刺某些会议“开会像候鸟,飞来飞去”“开会开会,一开就醉”,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文山会海”已严重地影响了行政工作的务实开展,败坏了党的形象,亟须整治。减少“文山会海”,务实机关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从根子上根治“文山会海”这一弊病。

其次要慎把“会关”。精简会议、改进会风,关键在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掌握着会议的决定权和话语权。领导干部带好头,就能带动会风的根本转变。

最后要从制度上铲除“文山会海”的土壤。按照贴近实际、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要求,下决心压缩会议费用,控制会议规模,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

整治“文山会海”,建设效能政府,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走上和谐之路,推进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4题:

第四题、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论述透彻;(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案:
解析:
取“中”平衡——和谐发展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就是不走极端,不做过头。“中”是一个理性界域,而取“中”即处在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我们的国家,取“中”即平衡,只有平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平衡才能做到和谐。
取“中”平衡,是求发展的基础,是防范失衡的利器。取“中”平衡能让人或者社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是前往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某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的前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不断膨胀的增长率与公司追求“扩张、扩张、不断扩张”的发展策略是离不开的。但是很快,这家企业的老总意识到了“还是要脚踏实地”才能不被撑死。后来,该企业主动降低扩张速度,换取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正是这种取“中”平衡,以退为进,有了助跑,这家公司才跳得更远,防止了高速中的失衡。如果一旦失去了这种平衡,造成了失衡,那就会影响稳定,如房价暴涨对经济造成的动荡就是实例。因此,取“中”平衡同时也是防范当下失衡的利器。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欲理合一”。“欲理合一”,指的是以理性控制自我的欲望,达到人内心的平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人一旦丧失理性地放大自己的欲望,带来的人内心的困,甚至是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当下流行的速成教育为例,超前的速成学前教育因为孩子的生长阶段决定了理解能力滞后,导致孩子似懂非懂、似学非学,反而影响了孩子日后的正常学习,甚至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类似的现象源自于人们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破除这种困境,最佳的办法就是人们自发的或者社会引导形成的理性,只有理性控制好内心的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最终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的现状确实是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也取得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骄人成绩,但是另一方面,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迭起。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又必须是合理的物质能量交换。人们可以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但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先人的“天人合一”便是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去往更远地方的基础。当下泰山曼谷创新的“景区、景园、社区、乡村”共建共享的模式,就是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很好的例证。
我们讲稳定,讲和谐,讲中庸,就是讲平衡。因为社会需要平衡,发展需要平衡。这不等于不要变革,因为变革也是为了制造新的平衡。而真正要做到平衡,要取欲和理的“中”,因为个体作为社会中组成细胞,必须把内在的欲以理控制在平衡状态,人才能有序成长;要取人和自然的“中”,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与自然相得益彰地生活在一起,保持平衡,相互制约,共同进步。

第5题:

第四题、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5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1200—1500字。


答案:
解析:
取“中”平衡——和谐发展之道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就是不走极端,不做过头。“中”是一个理性界域,而取“中”即处在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我们的国家,取“中”即平衡,只有平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平衡才能做到和谐。
取“中”平衡,是求发展的基础,是防范失衡的利器。取“中”平衡能让人或者社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是前往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某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的前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不断膨胀的增长率与公司追求“扩张、扩张、不断扩张”的发展策略是离不开的。但是很快,这家企业的老总意识到了“还是要脚踏实地”才能不被撑死。后来,该企业主动降低扩张速度,换取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正是这种取“中”平衡,以退为进,有了助跑,这家公司才跳得更远,防止了高速中的失衡。如果一旦失去了这种平衡,造成了失衡,那就会影响稳定,如房价暴涨对经济造成的动荡就是实例。因此,取“中”平衡同时也是防范当下失衡的利器。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欲理合一”。“欲理合一”,指的是以理性控制自我的欲望,达到人内心的平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人一旦丧失理性地放大自己的欲望,带来的人内心的困,甚至是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当下流行的速成教育为例,超前的速成学前教育因为孩子的生长阶段决定了理解能力滞后,导致孩子似懂非懂、似学非学,反而影响了孩子日后的正常学习,甚至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类似的现象源自于人们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破除这种困境,最佳的办法就是人们自发的或者社会引导形成的理性,只有理性控制好内心的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最终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的现状确实是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也取得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骄人成绩,但是另一方面,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迭起。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又必须是合理的物质能量交换。人们可以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但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先人的“天人合一”便是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去往更远地方的基础。当下泰山曼谷创新的“景区、景园、社区、乡村”共建共享的模式,就是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很好的例证。
我们讲稳定,讲和谐,讲中庸,就是讲平衡。因为社会需要平衡,发展需要平衡。这不等于不要变革,因为变革也是为了制造新的平衡。而真正要做到平衡,要取欲和理的“中”,因为个体作为社会中组成细胞,必须把内在的欲以理控制在平衡状态,人才能有序成长;要取人和自然的“中”,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与自然相得益彰地生活在一起,保持平衡,相互制约,共同进步。

第6题:

根据给定资料的主旨,结合山东省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为我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抓住机遇,用好当前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乘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导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对促进我省的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第7题:

第四题、结合给定资料,以“平衡”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认识深刻;(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平衡
行走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
我们羡慕春天的生机,沐浴夏日的和煦,享用秋天的硕果,沉醉冬日的洁净;我们却埋怨春日的干燥,夏夜的雷雨,秋风的凌冽,冬雪的刺骨。同样的,当人们沉迷于经济发展的高速、社会进步的便利、生态资源的富足之时,也承担了经济转型之痛、社会浮躁之苦、资源枯竭之困。痛定思痛,我们明白唯有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行走,才能收获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创新中促发展的智慧。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在世人面前亮出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张王牌。而当我们面对“甬温线”的重特大高铁事故时,一味质疑企业质量的不过关、政府监管的不作为、技术进步的不全面,又有何人记得,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高速、舒适的不断追求,而忽略了经济创新的慢智慧,才让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危机。经济要发展,而一味的通过“要素驱动”带来的眼前利益,根本上无法满足经济进步的客观规律。因此,经济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创新中促发展的智慧。唯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断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让经济发展实现平衡之美。
社会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淡泊中得进步的智慧。“最强大脑”火了,捧红了无数的小神童;“诗词大会”火了,造就了别样的“小才女”。我们因为别人的成就而鼓掌呐喊,也在暗自动摇自己那颗追求平淡生活的心。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等热门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考碗族”、“考证族”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场考试,几家欢喜几家愁,拔得头筹的喜悦,更有范进中举的悲剧。面临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选择,人们不断在攀比中迷失自我,朝三暮四者有之,眼高手低者亦有之,到头来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此,社会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淡泊中得进步的智慧。唯有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养看淡得失的豁达,才能让社会发展实现平衡之美。
生态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在保护中求开发的智慧。近日,河北、天津等地大片湿地酸化的图片一经曝光,引起全社会哗然。我们谩骂污染者的丧尽天良、质疑管理者的利欲熏心,却忘了我们同样享受着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正如我们不愿将空调温度上调一度,却在诅咒臭氧层空洞;不愿将私家车出行改为公共交通出行,却在埋怨PM2.5。反观当今多个智慧城市、休闲城市的快速崛起,无一不是在红线与红利中追求平衡,最终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发展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在保护中求开发的智慧。唯有注重生态红线,才能收获生态红利,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生活更美。
行走在快质量与慢智慧之间,我们不是要牺牲经济、社会、生态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慢下来”,而是要通过“慢下来”避免因其发展而带来的种种问题,促进更好地快速发展。追求平衡,才能获得长远利益;追求平衡,才能收获美好明天。

第8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筑起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长城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在全国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使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国食品市场经营的混乱秩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在当前要破解食品安全难题,亟待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进行诚信经营。
在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各种频频发生在食品行业的信用危机,引起人们对企业诚信的种种质疑。从阜阳奶粉事件到苏丹红、从喂食抗菌药物的海产品到最近出口日本的有毒饺子等事件的相继浮出,食品行业的诚信正在遭受严峻考验。如果说阜阳奶粉事件中查获的还只是一些无甚名气的小公司,那么像肯德基等国际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则反映了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对薄弱。
食品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首当其冲会受到侵害;同时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害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和潜伏期长等特点,因此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使人们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不 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日显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的技术性要求,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出口的头号障碍。
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而言,质量信用的优劣影响到国民生产力价值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关系进出口贸易和国家信誉。从微观经济而言,企业质量信用是企业合法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生命线,质量失信的企业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失去市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金字招牌因一着不慎被迫关闭,前车之鉴,教训惨痛。因此,企业产品质量的信用是决定企业存亡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客观发布其质量信用等级,并据此惩戒失信企业,鼓励诚信企业,良好的质量信誉便可能成为企业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质量失信的企业便寸步难行,并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惩戒,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9题:

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解析】
  标题:学习水的智慧构建城市水系
  总论点:“治水必先学水”,决策者必须学习“水之静”“水之柔”“水之动”“水之养”,才能提升治水的智慧和情操
  分论点1:学习水之以静映物,找出城市水系建设的症结。
  分论点2:学习水之以柔克刚,探索城市水系建设的方式。
  分论点3:学习水之以动求变,迈出城市水系建设的步伐。
  分论点4:学习水之以养促生,拓宽城市水系建设的功能。
  【天川解析】
  学习水的智慧构建城市水系
  城市因水而起,又因水而衰!发展城市水系已成为各地政府案头的一件大事,全国各地正以紧锣密鼓,遍地开花之势投入到城市水系的建设当中。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真正惠及民生的,还需要决策者认真思考。“治水必先学水”,决策者必须学习“水之静”“水之柔”“水之动”“水之养”,不断提升治水的智慧和情操。
  学习水之以静映物,找出城市水系建设的症结。平静的水面如同一面照射人间百态的镜子,记载了城市历史文化的痕迹,更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抱负。纵观全国,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城市难觅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流,鱼虾绝迹,臭气难闻,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实。产生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决策者的政绩观是超前的,以民为本的治城理念,还是传统的,追逐名利的错误追求。既然如此,不如将城市水系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一环,以此来判断当政者的政绩如何,唯此才能让当政者静下心来,重视城市水系的发展,提升治水的情操。
  学习水之以柔克刚,探索城市水系建设的方式。水因柔而能渗透,可包容,会融入,而不是以至刚至强的排他气势,拒万物于千里之外。传统的城市抗洪策略就是建立大坝,将洪水阻隔在城市之外。然而这样的策略遇小水则罢,遇大水必然危如累卵,随时有倾覆泄溃之险。实际上水并不可怕,它与人类也可以实现“人水共存”,可以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楼宇结构的技术,逐步恢复水系自然循环之路,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同时,允许部分低洼地区作为洪水期的滞洪区,把洪水纳入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水之以动求变,迈出城市水系建设的步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滩死水,就会变得发臭,令人作呕,水只有循环流动,才能清澈浅底,沁人心脾。而城市水系建设的理念也必须保持动态提升,特别是不能停滞在传统的、落后的治水误区当中而不能自拔,必须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研究当前先进地区的治水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山水地形、文化底蕴、经济结构等特点,求新求变,开拓创新,谋求城市水系建设理念的新突破。
  学习水之以养促生,拓宽城市水系建设的功能。水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因为水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是真善美的化身,水孕育万物,又从不知索取,反而更加为万物生长提供养分和家园。城市水系不仅是人类的,也是万物生灵的家园,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可以调节人的心态,也可以促进物种多样。城市水系建设的目标并不应该放在从中获取多少利益的角度,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城市水系的建设的角度也不应该为经济发展让步,必须将城市水系摆在刻不容缓的地位,并为之付出全体社会的不懈努力!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是纯洁的,是美善的。水蕴含着太多的智慧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城市的美好未来更加需要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静下心来,以水为师,向水学习,借助水的智慧与美德来完善城市水系建设的智慧与情操!
  (1182字)
  【导航】
  切准本题为观点理解类。
  答题技巧:
  1.明确答题方向。划线句子为“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此类句式为“只要XX,就能XX”,因此是一种观点判断。答题的要求应该是论证该观点判断的有效性。
  2.精准把握划线句子内涵。“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可以分拆为1.静下心;2.向水学习3.能提高智慧和情操。从此可知,提高智慧和情操为结果,所以应该是每一个论证的结果。而静下心来和向水学习是行为动作,所以正文部分应该包含静下心来向水学习,以及具体的向水学习等部分。
  3.巧妙寻找相同部分。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中的“静下心来”与“静而能映物”存在重复的“静”字,因此在逻辑上可以巧妙的将二者合一。
  4.合理分拆给定材料。
  1.水是什么。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美善就如同水一样。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
  2.水的美德。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
  3.号召向水学习。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
  4.向水学习的价值。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划线部分中要求“向水学习”,那么就是要重点学习第二个部分“水的美德”(1.柔而能克刚;2.静而能映物;3.动而能变化;4.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这样的思考方式,就很很容易得出正文的4个分论点。这不但降低了答题的难度,也避免了部分考生苦思冥想向水学习的内容,却离题万里的苦恼。
  5.合理定位立意角度。有部分考生认为不需要从“城市与水”的角度来进行答题,可以从“廉洁”等角度答题,或者认为只要答出“向水”学习就行了,这些都是错误的思维惯性。给定材料5属于给定材料1、2、3、4、5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主题上应该是统一的,给定资料5看似没有涉及“城市与水”的内容,实际上是讲的“城市与水”的治理思路,当然有同学会认为“城市与水”不能向水学习,没有情操,可是却忽略了给定材料2中倒数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水环境治理思路是由决策者的美学修养和情操来决定”,恰恰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打下了伏笔,也即城市水系治理者应学习水的美德,以此来提升治理城市水系的能力(智慧和情操)。
  【评分标准】
  一类:观点正确鲜明,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分析充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规范32-40分;
  二类:观点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内容较充实,分析较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23-31分;
  三类:观点清楚,内容不够充实,有所分析,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16-22分;
  四类:不符合题目要求,思路不清,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 0-15分。
  【X公答案】
  为政者当以水为师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重要如此,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夺。在拜金主义、物欲主义被奉为处世圭臬的当下,我国部分公务人员也遭受侵染,以权谋私现象屡禁不止。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形成清正廉洁、有序高效的行政风气,为政者当以水为师,勤修官德。
  为政者当简单如水。落雪成冰、暖而化雪、热而转汽,这个由一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演变出千般形态万种风情,却始终本质如一。反观当下丑态百出的各类官场案件,腐败贪污者有之,公报私仇者有之,以权谋色者有之。尝到一丝权利的甜味,就一发不可收拾。孰不知甜味只是包裹着毒药的糖衣,于是原本清正本质被扭曲,最初工作的热情逐渐被私心吞噬,为人民服务的手脚戴上了权财的镣铐,最终身陷囹圄。为政者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众多利益相关方,自然会受到各种诱惑。一旦被诱惑拖下水,就难以摆脱“与之俱黑”的命运。因此,为政者只有简单如水,不忘初心,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方能赢得人民的支持。
  为政者当水滴石穿。“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柔软如水,坚硬如石,水滴千日不足穿石,水滴万日磐石得穿。为政者怕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坚持不懈。原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任六年里写下厚厚29本民情日记,修建公路、引进资源、集中土地,小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9本民情日记记录的是他点滴的坚持,为政者当水滴石穿,沈浩的民情日记是为政者的榜样。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吃了闭门羹就不跑第二次,碰了一鼻子灰就撒手不管,不求政绩显著,但求平安无事,这样的庸政懒政做法与沈浩同志形成鲜明对比。“有志者,事竟成”,为政者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刻,只有充分发挥水滴石穿的精神,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为政者当静水流深。水,以静的姿态贴近自然,却能容纳百川、奔腾万里。为政者当如水,静水方能流深。媒体曾报道过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有着超强的“体育才能”,他是足球比赛中进球最多的人,是龙舟大赛中总能带队夺冠的人,是下水三次就能横渡江湖的人,实际上这些荣誉都是旁人让给他的。荣誉加身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早已为人诟病。功成不居在当下的官场少有踪迹,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一有点小功绩就敲锣打鼓,甚至别人的功劳也要千方百计归在自己名下,生怕领导忽视自己。领导干部的价值在于人民群众的认可,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官的有多大本事多大功绩,他们了然于心。为政者当如水,干起实事一往无前,面对荣誉波澜不惊。
  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为官修德,为政者当以水为师,本着简单心态,坚持干实事。也唯有如此,为政者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人民才能拥护、支持政府的事业,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才能奋然前行。(1160字)
  【X图答案】
  水的精神
  苍茫大地,“水”主沉浮。城市大多因水而建,西施浣纱成就了华美的杭州故事,葛里芬湖的秀美景观为堪培拉城增资添彩,美丽的秦淮河更是为金陵城留下来诸多动人故事。“水”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了文化气息,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应该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灵活变通”,学习水的“以柔克刚”,学习水的“滋养万物”。
  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之智慧当如水般“灵活变通”。水处于天地之间,动则为溪为涧,静则为湖为潭。水可为涓涓细流,可为奔腾江河。在天为云,在地为雨。雾、雨、冰、雪皆为水之各异形态。在坚持一直为“水”的前提下,水的“灵活变通”可谓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言,坚持是一种精神,殊不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这种放弃,不是面对困难的一种怯懦和轻易言败,而是一种策略,一种灵活变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舍鱼而取熊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欲擒故纵,我们“放长线钓大鱼”。工作生活中,原则前提下的灵活变通是润滑剂,是提升效率的保证。
  水为柔,石为刚,水滴石穿,以柔克刚。以刚克刚,可能会造成破坏性损伤,而柔往往能化刚为无形。无论眼前的困难多么艰巨,以柔力“小火慢炖”,即便是微小的力量,也可能会做出巨大的功绩。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家功夫,强调的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柔力借力打力,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意外效果。风和太阳曾经打赌,看谁能让老农脱掉身上的棉衣。风的刚力带来的肆虐和寒冷,只会让老农把身上的衣服越裹越紧,而太阳以轻柔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给老农带来了温暖,老农主动地脱掉了身上的棉衣。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所谓的“狼爸虎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更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应该气定神闲,静下心来,想办法,一点一点去解决;工作中,我们无论遇到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须记住,欲速则不达。
  水滋养了世间万物,是一切生命之源。人世间的一切生物,皆以“水”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泓清泉。大旱逢甘霖,更胜“雪中送炭”。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滋养了万事万物。水对万物滋养以后,更是无欲无求,自甘于下,这才成就了“上善若水”。当前,我们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然而,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老百姓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问题依然凸显,我们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扶贫对象和低保群体。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向“水”学习,为这个社会做出哪怕是一点点贡献,如果这个社会能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而有一点点的不同,我们就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
  水的灵活变通和以柔克刚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智慧,而水的“滋养万物”提升的则是我们的情操和德性。让我们以水为师,将水的精神化作生动的实践,为更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1170字)

第10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例文:“理想城”聚人气更要聚人心
  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到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光辉城市”,再到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卡勒波特设计的“未来版诺亚方舟”,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种种设想都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和安居乐业,“以人为本”理应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理念。
  城市让人又爱又恨。“让生活更美好”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共同向往,然而热爱之余又被日益暴露的“城市病”搅得心烦意乱。由于城市长期“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不到位,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压力接踵而至,不少城市的发展在“亚健康”左右徘徊。城市并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人们追寻幸福、身心安顿的家园。重视人的真正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才是建设人们心中“理想城”的应有之意。
  理想城市应能舒适便利。电影《疯狂的动物城》中描绘的和谐图景让人印象深刻:河马上班有专属水路通道和风干机,长颈鹿从特制取餐通道顺手拿饮料,列车还有专为啮齿动物设计的迷你车窗。精心规划的设施让每位市民都能有尊严的生活,享受到城市带来的幸福感,而反观我们的现实,公共设施有意无意的排他性,让老幼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群体都难以便利出行。城市人口的激增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只有合理规划,将城市功能分区与交通高效衔接、融合发展,让人性化设施满足不同人群和应急的需求,城市才能在热闹繁华之余井然有序。
  理想城市应具文化吸引。拆除红墙黄瓦的北京,湮没古典园林的苏杭,失去骑楼老街的海口,就像被摘掉名贵宝石的皇冠一般,黯然失色。一些城市由于定位偏差,盲目模仿大都市,力图用求新求异的建筑和生硬的包装博取眼球,折射出其文化底蕴不足、灵魂赢弱的深层矛盾。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印记,湖光山色、历史传说、文化古迹等是城市传递给世人的名片.是居民追求诗意栖居的精神依托。现代城市的发展不应将长久的人文积淀束之高阁,而要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独特城市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青睐和向往。
  理想城市应有碧水蓝天。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家产”。近年来,为了快速推进城市化,部分地方政府不惜代价,盲目发展,导致雾霾围城、污水横流。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光鲜华丽的地标性建筑形成巨大反差,让居民苦不堪言。“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当政府把尊重自然、和谐发展镌刻入城市定位,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核心,相信广大居民同样愿意践行低碳理念,为蓝天白云、绿树银湾的家乡贡献力量。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做到保质保量保人文,人们才能真正迎来有山有水有乡愁的“理想城”。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