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

题目
问答题
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A.“知行合一。”

B.“知先行后。”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A

第2题: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

A.孟轲、王守仁
B.孟轲、朱熹
C.荀况、王守仁
D.荀况、朱熹

答案:A
解析:
荀况、朱熹为外铄论的代表,王守仁认 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 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第3题: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

A、王守仁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第4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 A、知行合一
  • B、知先行后
  •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A

第5题: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学说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 B、陈亮
  • C、陆九渊
  • D、王夫子

正确答案:A

第6题: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需发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A.孟轲、王守仁
B.孟轲、朱熹
C.苟况、王守仁
D.苟况、朱熹

答案:A
解析: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需发明内在良知,A项中的教育家持这种观点。

第7题:

如何理解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


正确答案: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也是整个王守仁哲学的代表性的观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他心理为一观点的继续和展开。知与行的实质在心与理,理不在心外,行亦不在心外。即心理为一、知行合一都是以心来承担的, “合一”是心的合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王守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知行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阐明知行各自的特点、作用、关系等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谓百虑而一致。只有如此,知行合一与知行分两才可以统一起来。
二是“知行本体”是知之即行。“知行本体”即知行的本来状态。就其本来状态说,知了不行,不能算知;知之即行,才是真知行。
三是知行双方本相互发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认识活动的阶段来说,主意与行动、始发与终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王守仁强调,知行不仅相互依赖,而且互相发明。知行双方在其本来的意义上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四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学说,认为“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故只要一有不善之念便就是行了。
五是知行合一深化为“致良知”。“致良知”便是将心中之理推致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就是通过行来实现了心理、知行的合一。

第8题:

下列哪些是王守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

A、知行合一

B、自求自得

C、顺应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

D、 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之间的合一;
第二层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外在的行为之间的合一。

第10题:

怎样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守仁反对二程、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王守仁认为,认识都来自内心,不承认外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不会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他又提出“知行合一”,这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行合一”说,包含三层含义:
1、知行同时发动
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认为,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即王守仁特别强调行只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好恶的情感活动即是行,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只要心中有所爱憎,就是行了。
2、知行相互依存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的这些话强调知行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以反对知而不行的弊病。
3、知行相互包含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认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都是知行统一的过程。他反对“冥行妄作”,不思维考察便任意地去做,更反对“悬空思索”,揣摩影响,而不去身体力行。他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他说,一个人学射,只有“张弓挟失,引满中的”,才说得上是学了射。一个人学书,只有“伸纸执笔,操觚染翰”,才说得上是学了书。这些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他从知行的不能相离,进而认为知行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两者是不能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