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 )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分子星弱酸性,pKa=3.49。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事为65%~

题目
单选题
A

在胃液中几平不解离,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约为100:1,在胃中易吸收

B

在胃液中不易解离,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约为1:16在胃中不易吸收

C

在胃液中易解离,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约为10:1,在胃中不易吸收

D

在胃液中几乎全部呈解离型,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约为1:100,在胃中不易吸收

E

在胃液中几乎全部不易解离,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约为10:1,在胃中不易吸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不包括

A、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B、可被多种组织的酯酶水解

C、代谢物水杨酸有药理活性

D、代谢物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E、阿司匹林中毒时,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参考答案:D

第2题:

关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结合型药物是运载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方式

B.结合型药物是药物的储备形式

C.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效往往持久

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竞争性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


正确答案:C

第3题:

关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错误的是()。

A.结合型药物是运载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方式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竞争性

C.结合型药物是药物的储备形式

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效往往持久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


正确答案:D

第4题:

阿司匹林的药动学特点不包括

A.代谢物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B.代谢物水杨酸有药理活性
C.可被多种组织的酯酶水解
D.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E.阿司匹林中毒时,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答案:A
解析:

第5题:

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 )

A.血浆半衰期长
B.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C.胃肠反应较轻
D.解热镇痛作用强
E.口服吸收好

答案:C
解析:

第6题: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包括

A、结合型药物是运载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方式

B、结合型药物是药物的储备形式,起到药库的作用

C、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效往往持久

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竞争性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


参考答案:ABDE

第7题:

关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错误的是

A:结合型药物是运载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方式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竞争性
C:结合型药物是药物的储备形式
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效往往持久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

答案:D
解析:

第8题:

容易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胎盘屏障的物特点是( )

A.分子量大、弱碱性

B.弱酸性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

C.脂溶、分子量小识票

D.蛋白结合率高,具有手性、分布容积大

E.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


正确答案:C

第9题:

容易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胎盘屏障的药物特点是

A.分子量大.弱碱性
B.弱酸性.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
C.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离子化程度高
D.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大
E.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

答案:C
解析: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离子化程度、母体与胎儿体液中的pH不同都会影响药物的通透速度,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容易透过胎盘屏障。

第10题: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分子呈弱酸性,pK=3.49。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应降低。临床选药与药物剂量有关,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较大剂量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则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0.25g,1.0g和1.5g)的消除曲线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的动力学过程表现为
A.小剂量给药时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消除,动力学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B.小剂量给药时表现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增加药量,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C.小剂量给药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消除,增加剂量呈现典型酶饱和现象,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
D.大剂量给药初期表现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当体内药量降到一定程度后,又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E.大剂量、小剂量给药均表现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其动力学过程通常用米氏方程来表征

答案:D
解析:
阿司匹林分子中羟基和乙酰氧基处于邻位时发挥抗炎作用,其水解产物的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能形成有色物质,而使阿司匹林变色,羧基为其药效基团。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