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题目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有哪些?它们的合成与积累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有淀粉、蛋白质和脂类,分别积累在淀粉体、蛋白体和圆球体中。
①淀粉合成与积累的特点是:淀粉合成的葡萄糖引物为ADPG,而ADPG是由运进胚乳或子叶中的蔗糖或己糖转化来的。淀粉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浓度逐渐降低,而淀粉含量不断升高。
②蛋白质合成与积累的特点:种子中贮藏蛋白合成的原料是来自营养器官输入的氨基酸和酰胺。在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蛋白质合成,在胚胎发生期,主要合成与胚分化有关的蛋白质;在种子形成期,主要合成与贮藏物质积累有关的蛋白质;而在成熟休止期主要合成与种子休眠与耐脱水有关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
③脂类合成与积累的特点:合成脂肪的原料是磷酸甘油和脂酰CoA。在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首先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其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种子发育时先形成饱和脂肪酸,然后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先期形成的游离脂肪酸在种子成熟过程中逐渐形成复杂的油脂。

第2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第3题:

(四级)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外文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A

B



第4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第5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第6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7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第8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第9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办了120多种外文按刊,有月刊、周刊、三日刊和日刊,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葡文等语种。其中主要有:
《德臣报》,1845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孖刺报》,1857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南华早摄》,1881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字林西报》,1850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大美晚报》,1867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创刊于天津,英文。
这些外文报纸与外国人在中国办的中文报纸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读者对象不同,外文报纸是办给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外国商人和所谓“高等华人”(买办知识分子)看的,因此它们不需要迎合中国一般读者的口味;二是内容不同,它们更加明目张胆地煽动本国改府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经济掠夺,公开支持已经变成帝国主义“守士官长”的清朝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这些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字林西报》。该报的前身。《北华捷报》,1850年创刊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1864年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为《字林西报》,得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和租界工部局的支持,代表英国官方的观点。该报特别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和其他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该报辟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触角伸得很长,几乎在中国内地每一个有教堂的城镇都有它的通讯员,因此它的消息特别灵通。上海解放以后,允许该报继续出版,到1951年3月31日才自动停刊,历时101年,是1日中国出版时闻最长的外文报纸。但是,如果加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8年在半圆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就算在香港出版的《南华早报》了。该报1881年创刊以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出版,已经有107年的史。

第10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