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体现了()

题目
单选题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体现了()
A

作品是作家无意识的产物

B

作家与作品是相互塑造的

C

作家与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D

作品是自动生成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属于(德国)歌德在《浮士德》描写的浮士德追求人生阶段的有()。

A知识

B政治生涯

C艺术和事业

D爱情


A,B,C,D

第2题: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表现在()

  • A、是歌德的一部分,歌德把自己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借给浮士德。
  • B、是德国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史三百年的发展。
  • C、浮士德都是西方近代文学史上最富于时代精神的代表。
  • D、浮士德形象极富于辩证法。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诗体悲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浮士德》的作者是()

  • A、席勒
  • B、莱辛
  • C、卢梭
  • D、歌德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歌德《浮士德》浮士德形象


正确答案:①、象征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过程,注重实践,积极入世;
②、永不满足,不断追求;
③、又充满矛盾(并未理想化),沉溺爱欲倾向和超越自我倾向。总之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不断克服内、外矛盾、探索追求真理、坚持前进的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英雄形象,其意义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

第6题: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描写了同名主人公探索人生真理的历程。他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他最后找到的人生真理是什么?
(1)浮士德探索人生真理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知识追求、爱情生活、政治生涯、艺术追求、事业追求。
(2)浮士德最后找到的人生真理是:“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第7题:

简述歌德《浮士德》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1)以幻想为主,写实和幻想结合;
(2)用辨证方法塑造人物,用矛盾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关系。(瓦格纳“人造人”,欧福良、玛甘泪)
(3)作品形式多样化。自由韵、民歌、古希腊悲剧等诗体。叙事、抒情、议论交融,大量用象征比喻。
(4)气魄宏大,哲理深邃,佳句精辟,在西方文学史上与荷马史诗、《神曲》同为经典文学名著。

第8题:

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正确答案:对

第9题: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


正确答案:荣格

第10题:

试述歌德巨著《浮士德》的素材来源。


正确答案: 西方戏剧史上“向前人取材”曾是悲剧创作的一条规律。如古希腊悲剧取材于神话,埃斯库罗斯说其悲剧是“荷马的片段”;莎士比亚全部取材于前人作品;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家高乃依、拉辛不写当代题材。直到18世纪,悲剧才强调写实、写平民。《浮士德》也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但在素材的选择与提炼上,却与众不同。
《浮士德》素材来源有三:(1)中世纪民间文学;(2)古希腊神话;(3)《圣经》
首先,素材核心取自广泛流传于德国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但歌德改造了它。第一部用了浮与靡订约的旧情节,但注入启蒙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而浮与玛甘泪恋爱的情节完全是新创造。第二部除了浮士德用魔法把荷马史诗的人物招来及与海伦生子保留原素材的痕迹外,其余均独创。最后结局写浮士德灵魂得救而魔鬼失败,是素材情节的反写。浮士德最后的“满足”体现歌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含有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与原素材中浮士德博士沉溺于私欲根本不同。
其次,歌德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素材,尤以海伦的情节最明显。他将神话有关她的传说全写进诗剧:借守城人赞海伦,明显借鉴荷马用特洛亚长老们低声议论走出城楼观战的海伦的间接写法;他捏造斯巴达王攻打浮士德城堡的情节,受《伊利亚特》的启发。歌德的借鉴是独出心裁的,他竟能将纵横南北、上下几千年的不同民族与国度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写现代的浮士德与古代的斯巴达王的矛盾,以加强海伦在作品中的地位,使我们不能不惊服他大胆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再次,借用《圣经》素材。上帝、魔鬼为人熟知,但应指出,《旧约》中有两卷是戏剧,它们成为歌德创作的重要来源。其中“天上序幕”取材于诗剧《约伯记》;《雅歌》写所罗门化装牧羊人与牧羊女恋爱、结婚的故事,多用对话体,对比《浮士德》中“瓦卜吉司之夜”一场中写浮士德国与年轻魔女的对白,显然从《雅歌》中化出。《约伯记》的主题是好人必须经受考验,魔鬼是“试金石”。歌德主要借鉴《圣经》中考验世界人与信仰得救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创作。歌德关于魔鬼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的辩证法思想也得益于《圣经》。他还说过《圣经》对他构思诗剧的决定性的启发:“得救的灵魂升天这个结局是很难处理的,碰上这种超自然的事情,我头脑里连一点儿影子都没有。除非借助于基督教一些轮廓鲜明的图景和意象,来使我的诗意获得适当的、结实的具体形式,我就不免容易陷到一片迷茫里去了。”(《歌德谈话录》)
歌德向前人取材的特点为其目光的宏观性。《浮士德》素材的多元性来源是其他戏剧家很少可与之相比的。而且,必须强调,一个作家在确定要写的内容以后,寻找什么适当的形式就异常重要。对歌德国来说,这三方面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这里,形式显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倘若没有这些形式,《浮士德》就不可能问世。歌德之博大精深的思想就无法表达资产阶级三百年的思想史也无从得到艺术的再现。歌德是“世界文学”的第一个提倡者,是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熔冶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于一炉的戏剧家,《浮士德》正是西方戏剧史上第一部在“二希”文化合流的基础上进行巨大创新的戏剧,这是歌德的前无古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