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8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正确答案:

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第2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正确答案:
无论魏晋

第3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交错相通。(2)老人。

第4题:

为什么说"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


正确答案: 斑疹外透是邪气外露的标志,故"宜见";斑疹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炽盛,故"不宜多见"。

第5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音省),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刑法适用原则。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虽犯了小罪,却不是由于过失,而是一贯犯罪,就是自行不法,即使其罪很小,也不可不杀;反之,一个人罪虽大,但不是惯犯,又出于过失,虽然按照断狱的道理处罚其罪,但是罪不至死。在这段文字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被称为“非眚”,偶犯被称为“非终”,惯犯被称为“惟终”。
(3)该段文字表明,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凡是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这一原则说明西周时期的刑法理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4)这种以犯罪主观动机和客观危害结果为依据定罪量刑、区别对待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法史上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刑法适用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端”和“不端”、汉朝的“误”和“故”、唐朝的“七杀”,都是在西周时期故意和过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6题:

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第一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

第二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

看到了吧?“小女孩”、“小女孩”、“这么早”、“这么远”。为什么要加这些字?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好体现。他几乎不动声色就把成年人的关心表达出来了。妙!

所以,石头传说的作用,是成年人含蓄地把对小女孩的担心巧妙的说出来,说得不动声色。

以下是我的答案,我尽量写具体些:

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第7题: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2分)


正确答案:
5.(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渔人:①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
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第8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音省——编者注),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1)该段文字反映的原则是什么?

(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该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该段文字反映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第9题:

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次语句中宾语前置的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


A.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见渔人,乃大惊(陶渊明《桃花源记》)
C.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文言特殊句式。

A项:谓语动词是“有”,宾语是“何陋”,正确语序是“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句,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项:意思是看见捕鱼人,于是非常惊讶。没有宾语前置,排除。

C项:意思是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没有宾语前置,排除。

D项:意思是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没有宾语前置,排除。

第10题: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

  • A、相生关系
  • B、相克关系
  • C、制化关系
  • D、相乘关系
  • E、相侮关系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