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艺术与一般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关系?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艺术与一般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正象劳动是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样,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不平衡关系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并不违反历史唯物论的发展规律。在理解不平衡的关系时,我们仍然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导致不平衡的原因有几个:文学艺术高悬于社会的结构之上,远离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直接的,政治对文学艺术起直接的决定作用;其它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影响;文学艺术发展也着自身的规律,艺术形式的成熟,艺术技巧的探索,都得有一个过程。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平衡的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的关系?


正确答案: 1)两者的相互联系性;
2)两者的相互制约性;
3)两者的对比关系。

第2题:

如何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A.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只讲运动不讲物质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只讲物质不讲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只讲运动不讲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只讲静止不讲运动范形而上学静止观。

第3题:

如何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定科学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捉,而智力的发展又能加快知识获得的进程。但二者也互相区别。知识获得与智力发展又有不可替代的关系,智力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知识的学习也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必然会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只有在它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构成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4题: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正确答案:在发展经济学认为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在以上论述中,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赫希曼强调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
由上述不难看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在理论上各有优点,由于它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在发展战略的主张上产生了差别。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绝对化的作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第5题: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这句话?


正确答案: 1)道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标准,它存在于人们的公共活动、职业活动和家庭活动的一切领域之中。
2)对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有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对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6题:

如何理解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


正确答案: (一)文学艺术是审美创造的语言符号形态。首先,它正确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认识特征,这是由它作为一种符号形态所具有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它充分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也就是它十分重视文学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审美创造性。再次,把文学艺术本质特征规定为一种语言符号,这就可以同其他艺术样式,诸如音乐、绘画、雕塑等相区别。
(二)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创造的语言符号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第一原理。对于文学艺术活动来说,其最为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这是贯穿整个文学艺术生产过程的中心与灵魂。

第7题:

如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的不平衡性?


正确答案: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第8题:

简述什么是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如何理解它们与育种途径的关系?


正确答案:特殊配合力:指某特定组合的某性状的实测值与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系与其他亲本系所配的几个F1某种性状平均值与该试验全部F1的总平均值相比的差值。
配合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确定哪些组合该采用哪种育种方案,一般配合力高而特殊配合力低时,宜用于常规杂交育种,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高时,既可用常规杂交育种也可用优势杂交育种;一般配合力低而特殊配合力高时宜用于优势杂交育种;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低时这样的株系和组合应淘汰。

第9题:

如何理解影视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正确答案: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第10题:

谈谈文学艺术发展与一般社会生活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文学艺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超前和滞后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马克思说:“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才是可能的。”古希腊艺术的繁荣,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成就,德国分裂时期歌德的创作,尤其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情况都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就是一个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特定状况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终动力,离开了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既不能发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政治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文学艺术最终是由社会的一般发展决定的,不平衡现象并不违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A文学艺术总体上是随社会生活一起发展的,社会生活为文学艺术提供新的内容,社会生活为文学艺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B一般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新形式的出现提供条件。是先有电视机,还是先有电视剧?问题也许过于简单,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先有电视机啦。是的,电视剧的出现是在电视机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电视剧是一种艺术形式,电视机是社会生活内容,艺术形式是在社会生活内容之后出现的。C在生产力很低,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借助于幻想战胜自然。古希腊的神话繁荣,中国“龙”的形象的出现,莎士比亚的出现、歌德的生活时代德国的现实,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期,中国武侠小说的繁荣,最终都可以从社会的一般发展中找到原因。这里社会的一般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是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中,从们越是会用幻想的方式,用形象在观念中首先战胜对象,这无疑会促成了的繁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变化的最终动力是一般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一般社会生活发展而发展的。
3、政治对文学艺术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政治的中介作用体现为直接的干预。文学艺术的发展,既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也要受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对它的影响。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它们要经过其它意识形态的中介,政治在其中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4、其它的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发挥着影响作用: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不同的文学观念无疑会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
5、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最革命的因素,而文学艺术的形式,则是查对比较稳定的,形式因素的形成、固定、最后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