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处理校样,说法正确的有(  )。[2018年真题]

题目
多选题
关于编辑处理校样,说法正确的有(  )。[2018年真题]
A

编辑应通读校样

B

作者在副样上的修改,编辑都要誊到正样上

C

编辑要处理校对提出的疑问

D

编辑应对改版后的付印样核红

E

编辑要检查全书付印清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校样通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通读不使用折校法,而使用本校、他校、理校法
  • B、责任编辑应通读校样
  • C、初校人员应通读初校样
  • D、通读时发现错误,责任校对应直接改正
  • E、通读过程中,有时需查核原稿

正确答案:A,B,E

第2题:

多选题
关于校对基本工序的说法,正确的有(  )等。[2013年真题]
A

初校、二校可以使用同一份校样

B

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是非

C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

D

校对二校样时,首先要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

E

誊样在校样退改前进行


正确答案: D,C
解析:
A项,二校一般与初校使用同一份校样(即初校样),所以二校者在校对过程中,除了履行校异同、校是非职责之外,还要检查初校者的校改之处是否正确。
  B项,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达到本工序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兼顾校是非。
  C项,通读的职责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D项,二校样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校对人员对二校样必须核红后再校对。
  E项,誊样又称“过红”或“并样”,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称正样)外,一般还有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称副样)交作者、编辑审读。在该校次即将结束前,一般是把副样上作者和编辑所作的改动誊录到正样上。

第3题:

审定发稿后,责任编辑处理校样的工作不包括( )。

A.审读校样
B.处理作者对校样的修改和校对的质疑
C.承担终校工作
D.检查付印清样

答案:C
解析:
稿件排出校样后,编辑人员需要处理校样。编辑处理校样的工作主要包括:①审读校样;②处理作者在校样上的修改和解决校对在校样上提出的疑问;③检查付印清样。

第4题:

多选题
编辑处理校样的工作主要包括(   )。
A

解决终审提出的问题

B

审读校样

C

处理作者在校样上的修改

D

解决校对在校样上提出的疑问

E

检查付印清样


正确答案: D,A
解析:

第5题:

多选题
关于校对工作中的通读,说法正确的有(  )等。[2010年真题]
A

通读是“三校一读”制度的一个环节

B

通读可以从初校样开始

C

通读的重点是寻找校样中的各种错误

D

通读是脱离原稿审读校样

E

通读对保证书刊的编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D,B
解析:
A项,《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是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三校一读”是指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
  B项,通读者面对的一般是已经三校过的二校样;有时二校样改动很多,要先改版,通读者面对的就是新输出的三校样。
  C项,通读的职责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重点检查校样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语言文字、逻辑等各方面的差错
  DE两项,通读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对全书的编校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6题:

多选题
关于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  )。[2011年真题]
A

随纸质原稿一起发排的电子原稿应是作者的原始文件复本

B

用电子稿排版后打出的校样中,文字差错和格式差错都可能存在

C

用电子原稿排版时,操作人员不必再输入任何字符

D

计算机排版的校样中,有时会缺失或重复整个段落

E

计算机排版的校样中,也可能存在背题现象


正确答案: B,D,E
解析:
A项,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时,要求作者向出版单位提供原稿电子文件的同时提供一份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完整打印原稿。打印原稿与原稿电子文件内容和格式应完全一致。作者打印纸质原稿有利于在交稿前做全面检查。C项,利用原稿电子文件排版而形成的校样中,绝大部分文字是作者输入的(利用计算机对作者提供的原稿电子文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以电子文件形式发稿时,还有编辑修改的文字)。但是,在组版和改版过程中均可能发生新的差错,需要操作人员输入字符,改正错误。

第7题:

单选题
关于核红,说法正确的是(  )。[2019年真题]
A

核红的任务之一,是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改动之处是否在后次校样上已经改正

B

对同一份校样,校对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先核红还是先校对

C

初校样、二校样及以后的每次校样都需要核红

D

核红时不得使用色笔在校样上作标记


正确答案: A
解析:
ACD三项,核红又称“核对”,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改动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凡改版后输出新校样,都要先核红。B项,基本校对模式中,采用的是校对一次就改版一次的操作,则二校人员必须先核红再校对,三校人员应将新校样与前两次校样都作核红。

第8题:

关于核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校样、二校样及以后的每次校样都需要核红
  • B、对同一份校样,校对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先核红还是先校对
  • C、无论之前出过几次校样,校对人员都必须将新校样与所有的历次校样进行核红
  • D、核红时不得使用色笔在校样上做标记

正确答案:C

第9题:

多选题
关于编辑处理校样,说法正确的有(   )。
A

编辑应通读校样

B

作者在副样上的修改,编辑都要誊到正样上

C

编辑要处理校对提出的疑问

D

编辑应对改版后的付印样核红

E

编辑要检查全书付印清样


正确答案: E,C
解析: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本校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等。[2013年真题]
A

要通过本书稿前后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

B

责任校对利用本校法查出讹误后,应在校样上及时改正

C

运用本校法须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对疑点通过推理分析进行是非判断

D

运用本校法须将原稿放在校样左方,比照原稿逐字逐句校对校样

E

本校法是在通读校样时采用的方法


正确答案: D,E
解析:
A项,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讹误的校对方法。
  B项,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交编辑处理
  C项,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校对方法。
  D项,点校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E项,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校对人员在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的文字,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差错。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