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意志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意志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其发展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更为明显。因为,意志行动是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或所谓有意性的调动,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

第2题:

试述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一)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由于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首先要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所以在这里仅着重讨论有关音乐与学前儿童听觉能力发展的关系。人类的听觉器官是在长期自觉使用的过程中获得高度发展的。音乐像有声语言一样是人类听觉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教育者应更多地为学前儿童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进行听觉探究,学前儿童听辩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二)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能力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之一。音乐是在时间持续过程中展开其形象的,因此,音乐记忆能力更直接影响到个人感知音乐形象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对音乐进行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追踪音乐的发展,对音乐的形象进行审美感知。同时,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现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三)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联想能力是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3题:

论述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学前教育在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和加速时期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安排适时适当的刺激,为儿童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促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①促进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与成熟②学前教育可以改变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与自发的、吸收经验的形式相比,专门的教育过程能导致质量更高的心理发展。科学的早期教育能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要实现教育对发展的作用,必须使外部的教育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转化为儿童自己活动的动机、兴趣和情感。教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儿童内部的转化才能实现,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调动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

第4题:

试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地,儿童知道了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是要和妈妈分离。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第5题:

试述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案:
解析:
(1)学前儿童发展是有规律进行的。①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②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③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为了便于分类和进行研究,我们一般会将学前儿童的发展初步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个领域。但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学前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学前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
(4)学前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所谓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渐进式进行的,发展只是量的改变而没有质的变化。连续论者认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可以用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来反映发展所产生的变化。
(5)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学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类型的差异;二是学习类型的差异;三是情感、意志与个性的差异。
(6)学前儿童发展具有“关键期”。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这种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的劳伦兹发现的。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作“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叫作关键期。

第6题:

简述意志的发展与幼儿心理活动的关系。


正确答案:
意志与幼儿心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与认识过程有意性有密切的关系。①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②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
(2)意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①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了外部障碍还是克服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积极争取或积极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②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
部动力,它既能鼓舞人的意志行动,又能阻挠人的意志行动。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
(3)意志和动机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意志活动与动机的体系相联系,各种动机的斗争以及最终形成的动机主从关系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

第7题:

以下()方面不是双语学习与学前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

A.与儿童思维发展的关系

B.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

C.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D.与语言系统的独立


参考答案:D

第8题:

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比如,2~3岁儿童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借助感知觉和动作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越来越多,在量变的基础上,儿童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变,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儿童心理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这也就是成人有时“突然”发觉孩子近来“懂事”了、“长大”了的缘故。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辨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质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据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辨证统一的,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质变,构成了发展的阶段性,阶段特征之间的交叉又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第9题:

试述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动作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因此,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而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身高的增长方面遗传因素为63%,男女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此外,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也与遗传有关。而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2)成熟。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当婴儿生理上没有成熟到会坐时就让他学坐是无效的,也不利于他身体的发育。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教育和练习。儿童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都要经过练习,也就是说,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教育和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动作发展区别很大。指导孩子掌握各种动作,主要依靠手把手教,通过小步子的学习和模仿进行的。如,教孩子爬行和穿衣服,都可以采用分步训练的方法。
(4)激发动机。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降低诱惑物的价值、提高幼儿对意志行动理解、同伴间进行比较等方法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些方法能激发孩子良好的动机,促进他们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10题:

试述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


正确答案: (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归属、爱以及尊重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表达交流情感,受到同伴接受,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①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②同伴交往中的同伴反馈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通过观察“更有能力”的伙伴们的所作所为来学习。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这些都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知,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儿童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儿童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儿童能够通过社会性的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为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了丰富信息和参照标准,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还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儿童处于不利的发展状况下,可以抵消不良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5)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学前儿童在思维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既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企图和情感。他们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互惠的交往过程中才会认知到别人的想法和立场,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学会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