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幼儿科学游戏的特点。


参考答案:(1)特定的操作规则;(2)广泛的适用范围;(3)满足幼儿探索天性;(4)渗透科学教育因素、重复动作等。

第2题:

简述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的游戏。


正确答案:
(1)教师要诱发幼儿的游戏。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发幼儿游戏的需要:一方面,在游戏场地放置一些新材料、新设备,引起幼儿开展某方面的游戏。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幼儿外出参观,让幼儿观看电影、阅读图书画册等,也能引发幼儿的某种游戏,并使幼儿知道应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开展游戏。
(2)教师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游戏的发展。
(3)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的时候,教师应适当地给予提示、建议,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4)教师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游戏中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引导。首先,可视幼儿的特点,给予引导。如果幼儿不善交往、寡言少语,那么教师在游戏中,就可创造条件,让其有较多的交往、谈话的机会。其次,可根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明察秋毫,调停解决。

第3题:

简述幼儿游戏的内涵。


正确答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第4题: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游戏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外在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儿童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游戏,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儿童自己决定。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开展。儿童就是在对游戏的角色、情节、行为、语言和游戏的材料、场景的想象中,享受着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儿童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儿童在游戏中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己保持身体的最佳舒适状态,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个人愿望。

第5题:

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第6题:

简述幼儿游戏活动设定游戏时间时应注意的内容。


正确答案:
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安排出游戏的时间,“专项专用”,以保证游戏得以顺利进行而不至于被其他活动所侵占。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
(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
(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第7题:

简述幼儿游戏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材料和器械,从中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
(2)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幼儿通过游戏,能更好地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性。比如,通过玩水,幼儿就了解了水的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有重量等特性。
(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游戏中要进行想象,把一个物体想象成另外一个物体,把一个人想象成另外一个人,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发展。
(4)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样的游戏材料和玩具来玩。这使幼儿有机会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动脑筋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此外,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交往的需要,语言就发展起来了。

第8题:

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正确答案: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 2- 4.5 岁的幼儿。 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 程是:独自游戏(2 到 2 岁半)→平行游戏(2 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 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 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第9题:

简述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玩具在儿童游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幼儿休闲的“工具”,更是幼儿学习的“伴侣”。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真实体验。
(1)激发游戏的开展。借助玩具幼儿与世界互动,使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让世界变为可亲近可接受的、自己可控制的理想世界。
(2)提供练习能力的机会。玩具让幼儿成为了强有力的参与实践的运动者,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情感与个性,真正体验游戏的乐趣。
(3)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玩具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媒介,是幼儿关注自我和他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10题:

简述幼儿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游戏。


答案:
解析:
(1)指导应以观察为依据。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3)确定指导的时机。
(4)把握好指导对象的范围。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