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沁园春·雪》里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应建议学生将重音放在(  )字上。

题目
单选题
在朗读《沁园春·雪》里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应建议学生将重音放在(  )字上。
A

千和万

B

冰和雪

C

封和飘

D

北国和风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映阶碧草∶隔叶黄鹂
C.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D.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无边”与“落木”属于偏正关系,“不尽”与“长江”属于偏正关系,“落木”与“长江”均是名词。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千里”与“冰封”属于偏正关系,“万里”与“雪飘”属于偏正关系,但“雪飘”不是名词,排除;
B项:“映阶”与“碧草”属于偏正关系,“隔叶”与“黄鹂”属于偏正关系,“碧草”与“黄鹂”均是名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历历”与“晴川”属于偏正关系,“萋萋”与“芳草”属于偏正关系,但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项:“山重”与“水复”,“柳暗”与“花明”均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第2题:

阅读某位教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再读:要求读准节奏和重音。教师用PPT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照。学生再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
听名家朗读的音频,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
对上述教学设计分析正确的是()。


A.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得很贴切,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意义

B.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过长,减少了学生朗读诗词文本的时间

C.采用两次自由朗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D.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体现了朗读教学层层深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A项,“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意义”说法错误,过渡语只说明了诗歌适合朗读,并没有强调朗读的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故B项说法错误。C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说法错误。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从初读解决字音和停顿,到再读解决重音和节奏,到最后听音频,体现了朗读的层层递进,能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故D项正确,当选。

第3题:

听老师读《沁园春?雪》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北国风光是( )。

A.无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几种类型。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题干中读《沁园春?雪》的诗句脑海中浮现北国风光的景色。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写小说。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第4题:

下列哪句诗词中有俯瞰意境?()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B、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正确答案:A,C

第5题:

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正确答案:C

第6题:

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

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放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再读:要求读准节奏和重音。老师用 PPT 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考。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

听名家朗读的停顿,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

对上述教学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很贴切,说明朗读的重要意义
B.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过长,减少学生朗读诗词文本的时间
C.采用两次自由朗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D.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体现了朗读教学层层深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本题内容呈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从流利、准确到读准节奏、重音,层层深入的感知过程。

A项:题目中阐释的重点并非过渡语。排除。
B项:题目中的朗读做得踏实到位,用时合理。排除。

C项:题目中朗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深入感知课文内容。排除。

D项:阐释符合题目中的朗读教学过程设计。当选。

第7题:

请你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沁园春?雪》设计一个课时的完整的教学简案。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
解析: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助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激发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
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4.在讨论中教师不能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1.关于写“雪”的作品.我们记忆里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作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封建殖民黑暗统治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1936年2月陕北高原的一场大雪,在他眼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雪”,读一读毛主席写的雪,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学习
1.再次朗读课文,反复体会,揣摩正确语气。
(1)诗词中的雪与以往我们读到的雪的作品有哪些显著不同?
(2)“气势宏伟”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宏大雄伟的场面与磅礴的气势?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关于背景
(1)关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家都有哪些了解?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一代伟人毛泽东”。
(2)调动历史课上的知识及课外积累,说说关于写作的1936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师补充:
1月到11月,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相继成立。
8月11日,日本政府确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日本、中国驻屯军以北平为目标开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月,日军参谋部制订(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日伪军开始进犯绥远,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部抵抗。
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1月5日。绥远抗战爆发。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了解了历史背景,现在我们在来体会诗词中仅仅是写雪景吗?抒发的豪情究竟是什么?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抵御外辱,誓死抗日的民族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2.关于内容
(1)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3)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四)语言探究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
(1)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2)“惜”字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感情?
“惜”中有褒:中华历史英雄辈出,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惜”中有遗憾:他们的不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全词以“望”“惜”作为上下两阕的两个领字,前者领起对景物的描写,后者领起对英雄人物的评价。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上下阕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涉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诗篇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一‘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做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想象浪漫,文采华美,气魄宏大。l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问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写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五)写法探究、
本词旨在表达对人民的赞颂,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作者大笔挥洒,疾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此,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有强盗觊觎。祖国壮丽山河岂容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主宰自己命运、抵抗外辱内患的豪情力透纸背!下阕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评价封建帝王功绩卓著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因为他们的一己江山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写景写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后面抒情议论打基础。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中国抗日战争史》。
2.任选一个方面,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从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第8题: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比喻)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排比)

C.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设问)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夸张)


参考答案:C

第9题:

根据他人的描述,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脑海中可以出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就是()。


正确答案:想象

第10题: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的是自然景观中的哪类现象?


正确答案: 气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