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党在解放区领导了()。

题目
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党在解放区领导了()。
A

延安整风运动

B

大生产运动

C

三三制政权建设运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歌曲《解放区的天》反映了哪个时期解放区的情况()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抗日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时期

E.1943年


参考答案:C, E

第2题:

如何确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根据地解放区、解放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志的参加革命工作时间?


正确答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根据地、解放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前脱产,一直坚持革命工作,入党时间早于脱产时间的,其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也从入党之日算起。

第3题: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革命诗歌运动”,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刚健壮阔的力量之美。()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第5题: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党在解放区领导了()。

  • A、延安整风运动
  • B、大生产运动
  • C、三三制政权建设运动
  • D、打土豪分田地运动

正确答案:B

第6题:

1941年到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解放区的困难


答案:
解析:
(1)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税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2)根据地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并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1942年,中共开展了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除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7题:

如何确定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解放区、游击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解放区、游击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1953年底以前提拔为脱产干部,一直坚持革命工作的,其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可以从入党之日算起。

第8题:

阐述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①抗日战争结束后,农民迫切地要求土地,中国共**就及时地作出决定,改变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46年5月4日发出的指示(《五四指示》)就是表现这种改变。1947年9月,召集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了《五四指示》的方针,而且对其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作了明确的改正。<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在消灭封建社会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的原则下,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是最彻底地消灭封建制度的一种方法,这是完全适合于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的。土地改革的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并规定了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地改革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这样就促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

  土地制度根本变革的意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①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②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建设;④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第9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地带。

  • A、邢台
  • B、邯郸
  • C、石家庄
  • D、保定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解放区邮政是()的统称。

  • A、国共合作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