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题目
单选题
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美德是否可教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追问美德是否可教,意味着关注美德。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在《普罗泰戈拉篇》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但苏格拉底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说服老年普罗泰戈拉篇的经验论证,即美德是本身因具有纯粹的杂多性所以是可教的,仅仅从同一性而非差异性的角度来论证美德的不可教性,因此不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略。

第2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第3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
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
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
“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
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第4题:

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多德D.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B

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

第5题: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的是()。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A

第6题:

__________对成人解决无结构的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口语报告分析,她发现,这种问题解决过程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维活动,问题解决者需要自己来明确问题,创建问题表征,需要权衡问题的不同侧面,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衡量。


正确答案:
西诺特

第7题: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做出的答案都是后代哲学家所完全认同的。()


正确答案:错

第8题: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是【 】

A.昆体良

B.苏格拉底

C.毕达哥拉斯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B
【考点点击】本题在2006年4月真题第2题、
2001年10月真题第10题均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人类教育思想。
【要点透析】苏格拉底有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A、C、D项均没有相关表述,本题选B。

第9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A、美德即知识

B、无知即美德

C、美德是可教的

D、产婆术


参考答案:B

第10题:

问题18

你怎样看待自己未来5年的赚钱潜力? 分析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是:“你是否对我们的企业有足够的雄心,是否为自己制定了远期目标?”


正确答案:

 

错误回答 我希望一年挣10万美元。我需要的东西有很多:一辆好车、大大的房子,可能的话最好还有一艘船。我认为未来的5年内,10万美元是一个比较满意的起点。

  评论 没有评论。

  正确回答 我相信我的才干可以为我赢得体面的生活;这也正是我在你们这样有名的企业申请工作的理由。我计划赚取足够多的钱,以便能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且我也愿意竭尽全力,以确保自己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获得丰厚的薪水。

  评论 同前面回答不同的是,这个求职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不应该谈及美元的具体数字。除非是在工资谈判中,否则的话,指出具体数字是非常不合适的,还会使你显得俗气。表现出一种自尊感会给面试人带来信心,让他觉得你是一个有价值的求职者。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