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咨询

题目
单选题
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来访者:那是什么原因?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
A

是理性的

B

是非理性的

C

既是理性又是非理性的

D

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E

因人而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般资料:女性,49岁,大学专科毕业,机关公务员。
求助者自述:上高中的儿子与班里一女同学谈恋爱,结果学习成绩下降,老师请了家长。我回家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可他根本不听,丈夫还偏向他,说孩子交女朋友也是正常的。父子两个居然都不听话,气死我了,半个多月来情绪一直不好,郁闷、头痛。
案例介绍:求助者三十多岁才生孩子,平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小时候比较听话,学习也不错,但上高中后就变得不爱和父母交流,自从老师找过家长后,求助者情绪郁闷,生气头痛,不知如何办?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当然是我儿子了,那还用说吗?他一点儿都不听我的话,学习成绩下降,将来怎么考大学?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
心理咨询师:你的意思是孩子必须听你的话?
求助者:是的,孩子怎么能不听家长的话?
心理咨询师:按照你的说法,你是妈妈,孩子必须听你的话。
求助者:那当然了。我让他不要谈恋爱是对他好,他这个年龄就不应该谈什么恋爱,谈恋爱就会影响学习。让他学习是为他将来考个好大学,……总之我是母亲,他应该听我的话。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的,你信奉的是孩子必须听你的话。
求助者:对的。
心理咨询师:因此,你做孩子时,你肯定听你妈妈的话。
求助者:对,(犹豫)好像也不全是,我妈妈对的我都听了,我妈妈错的,我也没听。
心理咨询师:对或错的标准在你手里.还是你妈妈手里?
求助者:(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我手里。
心理咨询师:你做孩子时可以不听你妈妈的话,现在你要求你的孩子必须听你的话.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我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我没有听我妈妈的话,我的孩子也可能不听我的话,也就是说我不能要求我一讲话孩子就必须听。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可以想想,这和你的情绪有什么关系?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生气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孩子必须听我的,我要是不这样要求就不会生气了。
“你做孩子时可以不听你妈妈的话……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段话使用了()。
A.具体技术
B.面质技术
C.内容表达
D.内容反应


答案:B,D
解析:
这段话中咨询师使用了面质技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儿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和“自己是孩子时可以不听妈妈的话”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还运用了内容反应技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注意不是内容表达,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

第2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该求助者的沉默可能是()。
A.思考型
B.情绪性
C.怀疑性
D.内向型


答案:A,C
解析:
求助者的沉默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①怀疑型是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9-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②是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③情绪型沉默,是由于情绪所致,如气愤、恐惧、羞愧等;④内向型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里的沉默最有可能是怀疑型和思考型。

第3题:

一般资料:女性,30岁,大学毕业,工厂技术员。主要问题:婚姻冲突,丈夫外遇,想离婚又怕影响孩子,对丈夫充满怨恨,情绪低落一个月。心理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片断。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求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心理咨询师:你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吧,塞翁总是能在遇到灾难时保持乐观,为什么呢?求助者:他与别人想的不一样。他的马丢了,别人劝慰他,他说可能会是好事,所以并不难受。心理咨询师:那你觉得有些情绪是不是因为有些想法决定的呢?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还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从来不耐烦,从来不爱我,从来没个笑脸,嫁给他算是我瞎了眼了!求助者沉默之前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A、释义

B、引导

C、解释

D、指导

E、情感反应

这段咨询最大可能是发生在A、诊断阶段

B、疗效评估阶段

C、领悟阶段

D、修通阶段

E、巩固阶段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C


问题 2 答案:A

第4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讲述风筝故事,目的是()。
A.让求助者心胸开朗
B.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教育
C.改变求助者的信念
D.转移求助者的兴奋点


答案:B,C
解析:
咨询师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明白,使人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引发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所以这是对求助者的心理教育,起到改变求助者信念的作用。

第5题:

一般资料:来访者,男性,21岁,大学生。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好!请问我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
来访者:我最近心情不好,经常感觉紧张、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心理咨询师:你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你的心情不好吗
来访者:我复习考研已经一段时间了。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以前复习的好多内容都记不清楚了。我心里一下子就慌了,上自习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看一会儿书就想到“这次再复习不好怎么办考不上研究生前途就渺茫了!”一想到这些我就非常紧张。拼命告诉自己“抓紧时间复习,要提高学习效率”。可越是这样,就越紧张不安,越难以集中精力复习,学习效率也大大下降。
心理咨询师:以前学习的内容忘记很多,现在你急切地想复习好,但越是急切,你越是紧张、烦躁,对吗
来访者:是啊.您能帮帮我吗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导致你出现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来访者:因为以前学习的效果不好,如果效果好的话,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问题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认为以前学习效果不好是问题的原因,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你说的原因在心理学中只能称为问题的诱发性事件,而不是导致你问题的直接原因。
来访者:不是直接原因那什么是直接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直接原因是你对以前学习效果不好这件事的想法。
来访者:想法什么意思
心理咨询师: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某个周末的傍晚,你在校园里散步,这时你的一个同学迎面走来,你高兴地与他打招呼,但他却与你擦肩而过,根本就没理你。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
来访者:我会很生气。他怎么可以这么轻视我!
心理咨询师:那我现在告诉你,他之所以没理你,是因为他刚接到邻居的电话,说他家里出了急事,让他尽快赶回家。你们相遇的时候,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家人现在的情况,正在为家人担心,根本没有察觉到有熟人和他打招呼。
来访者:哦,原来是这样。
心理咨询师:现在,你还会生他的气吗
来访者:当然不会!
心理咨询师:你看,你与同学打招呼这件事,两种情况都是他没有理你,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来访者:的确是这样。
心理咨询师:我们回到你现在的问题,很多考研的同学在复习的时候都遇到过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出现你这种状态,为什么呢
来访者:(沉默)……是我想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的,正是你的想法导致了你现在的问题。

单选: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举了在校园里遇见同学的例子,说明其()。查看材料

A.激励来访者改变
B.缓解来访者情绪
C.释放来访者压力
D.启发来访者思考

答案:D
解析:
咨询师举这个例子是要让来访者明白同一件事情,看法改变了,情绪也就随之改变。因此本题选D。

第6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说,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这使用了()技术。
A.具体化
B.面质
C.内容表述
D.内容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所以是面质技术;本段也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的反应,因此也是内容反应技术;还是咨询师提出建议,提醒求助者反思,所以又使用了内容表达技术。

第7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诊断阶段
B.修通阶段
C.领悟阶段
D.巩固阶段


答案:C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巩固阶段。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任务1是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任务2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本段咨询主要是更深入地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是领悟阶段。

第8题:

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来访者:那是什么原因?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根据ABC理论,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是A、挫折和外遇

B、不合理的信念

C、歪曲的认知

D、评价性观念

E、对丈夫的要求

在该案例中,根据ABC理论,求助者的A、丈夫有外遇

B、夫妻经常吵架

C、来访者情绪低落

D、来访者疑心过重

E、心里难受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A、是理性的

B、是非理性的

C、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D、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E、因人而异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A


问题 2 答案:B


问题 3 答案:C

第9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是()。
A.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夸大与缩小


答案:A,B,C
解析: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有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第10题:

一般资料:女,34岁,公司员工。
主要问题:婆媳矛盾,婚姻冲突,对丈夫非常不满,烦躁抑郁一个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次会谈的主要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烦躁抑郁呢?
求助者:那还用说,还不都是婆婆来我家住,才把我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丈夫还老偏向他妈妈,不能听我说他妈半个“不”字,气死我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心理咨询师:哦,你是说婆婆到来影响了你们夫妻关系,是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现在谁还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呀,婆婆一来,我的倒霉日子就开始啦。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婆婆来你家住是导致你目前情绪状态的直接原因吗?虽然现在和父母同住的年轻夫妇比较少了,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呀。这些儿媳妇是否都像你这样郁闷呢?
求助者:唉,当然也不全是。
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反应为什么与你不同呢?
求助者:还不是个人想法不同呗。
心理咨询师:对呀,这样看来你之所以郁闷是与你的想法有关啦。
求助者:可能是吧,可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哪些想法不合理。我对我爱人非常好,不管我父母还是我姐姐她们说我爱人哪点不好,我都极力维护他。不像他,我与他妈妈有不同意见时他从来都是站在他妈妈一边,他妈妈一来,我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吗?
求助者:对呀,他就应该这样做呀。
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这样做吗?
求助者:(沉默)难道我的要求过分了吗?(求助者低头小声自语)可是我是这样对他的呀
在咨询的最后几句话中,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帮助求助者()。
A.改变不合理信念
B.寻找不合理信念
C.对抗不合理信念
D.建立合理的信念


答案:B
解析:
本段咨询处于领悟阶段,是从更深层次上寻找不合理信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