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碾压后出现“弹簧”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题目
单选题
路基碾压后出现“弹簧”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含水量过大

B

级配不符合要求

C

压实变数不足

D

未开启振动功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路基碾压施工时,产生“弹簧”现象,宜采取的处理措施是(

A. 增大压实机具功率
B. 掺生石灰粉翻拌后压实
C. 适量洒水
D. 降低压路机碾压速度

答案:B
解析:
对产生“弹簧”现象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或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7.

第2题:

导致路基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甚至局部出现“弹簧”现象的原因是( )。

A.对填土掺加生石灰
B.压路机吨位偏小
C.碾压轮印重叠
D.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
E.没有对上一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

答案:B,D,E
解析:
2019版教材P42页
路基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主要原因是:
(1) 压实遍数不够;
(2) 压实机械与填土土质、填土厚度不匹配;
(3) 碾压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
(4) 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有效压实规定值;
(5) 没有对紧前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
(6) 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不同类别土混填。

第3题:

路基碾压中发生弹簧现象时,一般都用加大压实功的办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某路基碾压施工时,产生“弹簧”现象,宜采取的处理措施是()。

A 增大压实机具功率
B 掺生石灰粉翻拌后压实
C 适量洒水
D 降低压路机碾压速度

答案:B
解析:
2020版教材P 43
,原文:对于产生“弹簧土”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或掺生石灰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故选B

第5题:

避免路基“弹簧”现象,对产生“弹簧”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合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答案:对
解析:
避免路基“弹簧”现象,对产生“弹簧”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合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第6题:

导致路基行车带压实不足,甚至局部出现“弹簧”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A.压路机质量偏小
B.填料含水量过大
C.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
D.填土松铺厚度过大
E.压路机碾压速度过慢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路基压实质量问题的防治。路基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甚至局部出现“弹簧”现象,主要原因是:(1)压实遍数不合理。(2)压路机质量偏小。(3)填土松铺厚度过大。(4)碾压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5)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特别是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造成弹簧现象。(6)没有对上一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7)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造成弹簧现象。(8)填土颗粒过大(>10cm),颗粒之间空隙过大,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参见教材P44。

第7题:

避免路基“弹簧”现象,应清楚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答案:对
解析:
避免路基“弹簧”现象,应清楚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第8题:

针对路基弹簧现象,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碾压遍数
B.换填后重新碾压
C.增大压路机功率
D.铺筑生石灰粉吸潮

答案:B
解析:
2020版教材P48/2019版教材P44
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第9题:

路基施工局部出现“弹簧土”现象时,不应采用的处理措施是()。

A.翻土晾晒,当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候压实
B.换填含水量适当的素土,碾压密实
C.掺拌适量消解石灰,翻拌均匀压密实
D.换用大吨位压路机碾压至密实

答案:D
解析:
弹簧土是指因土的含水量高于达到规定压实度所需要的含水量而无法压实的粘性土体;当地基为粘性土且含水量较大,趋于饱和时,夯打后地基踩上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故名叫弹簧土。

第10题:

路基“弹簧”的防治措施不包括()。

  • A、对路基边坡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如植草或植树,采用砌石或混凝土块对边坡进行防护
  • B、避免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
  • C、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 D、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