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提倡“距师”,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题目
判断题
王充提倡“距师”,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处理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上,王充提出的观点是()

A.师云亦云

B.问难与距师

C.师道尊严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参考答案:B

第2题:

缺乏独立思考,只知 道 ,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 ,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声附和 平庸 B.各执己见 传统
C.人云亦云 常规 D.以讹传讹 规范


答案:C
解析:
C [解析]第一个空,“各执己见”不符合文意,排除B选项。“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文中没有提到是错误的话,因此排除D选项。‘‘人云 亦云”和“随声附和”意思相近。第二个空,“平庸”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常規”指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文中没有表示“平庸”的语句,由“敢为天下先”可知“常规”在这里更合适。

第3题: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王平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王平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王平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王平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树立了王平同学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而且陈老师的这种做法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第4题:

李老师这几天感到很烦恼,因为学生王立,数学考试又是不及格,上次考了35分,这次考了53分,已经和家长沟通了好几次,希望家长能在家里多盯着点,结果还是不及格。平常王立很爱看漫画书,爱画画,就是不爱学数学,做题一塌糊涂,李老师把王立叫到办公室,和他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李老师:你说说,成绩怎么这么差? 王立:我不会。 李老师:你真是太笨了!怎么教都不会。 王立:可是我也有进步了啊! 李老师:你还挺知足啊!再怎么你也没及格啊! 王立沉默了,等王立走后,李老师陷入了思考。 本案例中,李老师选择强化了王立的哪部分()

  • A、王立的努力
  • B、王立的成绩差的部分
  • C、王立取得的进步
  • D、王立擅长的部分

正确答案:B

第5题:

自主性就是青少年自己思考、感受、做出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A

B



第6题:

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B.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C.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D.做好老师,要有引路意识

答案:A
解析:
文段前两句点明主旨,即老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接着援引佐证,具体论述了好的老师应当具备的理想信念;最后一句进一步论述主旨,指出好的老师应当“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A项为主旨的同义替换,当选。B、C两项都属于无中生有。D项的“有引路意识”只是理想信念的具体论述。

第7题:

大胆写出《问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实”来证明“贤圣所言皆无非”是荒谬可笑的,并以此表达距师的意义的人是()

A董仲舒

B公孙弘

C司马迁

D王充


D

第8题:

王充提出“距师”的观点,不是指师生关系上,也不是反对尊师。()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就愈好。”就是说()。

A作者不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

B这样才具有更大的艺术力量

C这样才符合审美的规律

D作者的见解要妨碍艺术表现

E作者的见解要表现在形象中


B,C,E

第10题:

主张儿童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的是()。

  • A、王充
  • B、颜之推
  • C、朱熹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