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


参考答案:

在中国占优势的是心物合一的一元化思想,古希腊则在与自然的斗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 争中发展了朴素唯物论世界观。人序也影响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 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地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区别。在古希腊罗马,人是作为世界的主宰,与自然对立而存在;在古代中国,人作为世界的产物,与自然一体而存在。
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鼎盛时代的西周统治者大事推行宗法分封,相应地,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的活动。东都洛邑可视为其代表。周王朝统治者为此订立了一套严格的城邑建设制度,即“营国制度”。该套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体制及城邑规划制度组成,以城邑建设体制最为重要。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三级,即王城、诸侯城和都,同时对各级城邑的建制数量以及分布布局等,也都有严格的约束。礼制营建制度是实施城邑建设体制的特定手段。按照城邑等级,制定各项具体营建措施,例如城之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有明确规定。“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是形成王城规划结构的主要制度。这不仅确立了以宫为主体的中心区,而且更奠定了全盘规划结构的基础,充分体现了王权尊严的规划主题思想。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是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古希腊规划师希波丹姆首次在理论上对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加以阐述并在实际中大量应用。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卫城和庙宇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希腊前期,城市主体建筑须位于山颠或高处以突出其重要地位,而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上以其本身的体量与高度来展现。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扩张、财富的集中,城市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建设的项目首先是为军事与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等,其次是奴隶主的剧场、浴室府邸等。城市住宅投机盛行,神庙退居次要地位。帝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则转向了为皇帝们营造宣扬帝功、树碑立传的建筑物,如广场、凯旋门、纪功柱、陵墓等。这时候罗马城里建造了大量出租的公寓。封建社会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北魏洛都规划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期城市规划的典型。洛都规划首先改革了洛阳南北宫制的传统,将宫室集中在一座宫城内。宫城置于城中央,其他各区则环绕宫城罗列。宫为城中心,城为郭中心的层层环套配置,进一步体现宫在全局中的主体性。就整个洛都规划而言,从城郭配置形制,直至具体规划方法,都继承了“营国制度”的传统。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制度有了变革。到北宋末年,都城东京旧的集中市制和坊制均已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以行业街市为主的遍布全城的商肆,以及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城市居民聚居生活的坊巷制。东京的变化,充分表明其时 市经济的发展,旧的城市规划制度已不能适应其要求。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制度崩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城市。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广场采取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它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城市尺度宜人,建筑环境亲切。建筑群具有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堂、领主的城堡与一般的居民住房在材质、尺度、体量、装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而大量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由于乡土传统和技术材料的缓慢演变十分雷同,这样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城市建筑群体。


第2题: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了较高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①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春秋时吴王派伍子胥“相土尝水”,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②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③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④城市道路的绿化推进到“彩化”的地步了。
⑤市政设施方面:防火、排水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3题: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缺乏规划。(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 )

  • A、《雅典宪章》
  • B、《互业城市》
  • C、《城市建设艺术》
  • D、《建筑十书》

正确答案:D

第5题:

试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与特征,并举出其不同典型实例。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居民区。
城市形态随三者的发展不断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说明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典型实例为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宫殿遗址。
第二个阶段是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包小城,如曲阜鲁故都及苏州吴王阖闾故城,有的是二城东西并列,如易县燕下都故城。
第 三个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 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 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里坊制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典型实例为汴梁。

第6题:

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

A:《雅典宪章》
B:《工业城市》
C:《城市建设艺术》
D:《建筑十书》

答案:D
解析: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第7题:

试述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及其造园思想和作品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家主要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有计成、李渔、文震亨等。
2.计成,江苏吴江人,著名的专业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该书是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园冶》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计成对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巧遇因借,精于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即我们常说的,要符合构备规律构景规律。为此计成提出了两个规划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是造景适宜于园林的地貌和地形,并尽量发挥长处,避之短处;后者意为要创作,仿佛是地造天设的秀堂,此建筑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3.《一家言》又名《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生于万历年间,是多才多艺的造园学家,李渔在此书的居室部和器玩部中,对园林借景、装修、家具、山石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是继《园冶》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述。他曾在北京弓弦胡同筑半亩园;自营别业,称伊园;晚年又自筑芥子园。他主张沿宋以来叠山以土石为宜,而反对全石山做法,认为用石过多往往违背天然山脉构成的规律而流于做作。用土石,以石代石,即减人工,有省物力,具有天然委曲之妙,混作是土处于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是宋以来文人园林叠山传统。
4.文震亭,出生于明末书香门第,晚年定居于北京,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可推当时文人园林的代表。平生所著《长物志》共12卷,其中于造园有关的花木、室庐、水石、禽鱼四卷。列举42种观赏树木和花卉,详尽描写他们的姿态色彩、习性及载法。体现出植物配置的原则,同时认为水石是园林骨架。“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5.以上著作的内容涉及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叠山理论,建筑、植物配置的理论与技艺,也涉及园林美学的范畴,所以是私家园林专著中的代表,也是文人园林自宋到明末清初的理论总结。此外还有当时很多的著作,无不渗透对园林美学和造林艺术的论述。

第8题:

试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
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
2、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4、手工业分布随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5、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


正确答案: 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大量可见“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了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在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超越。

第10题:

与古代西方学者相比较,中国古代学者更擅长()

  • A、发散思维
  • B、归纳思维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