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于?()

题目
单选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于?()
A

《毛诗序》

B

《中庸》

C

《周礼》

D

《尚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于?()

A.《毛诗序》

B.《中庸》

C.《周礼》

D.《尚书》


参考答案:A

第2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A《论衡·艺增》

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

D《毛诗大序》


D

第3题:

以下关于诗和词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词以境界为最上,因此词有境界,而诗无境界

B. 诗言志,因此诗的文学创作只能论述志意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D. 诗能写国家的离乱,而词不能写


正确答案:C

第4题:

“卷土重来”这个成语是出自于哪首诗?


正确答案:“卷土重来”这个成语出自于杜牧的《题乌江亭》。

第5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第6题:

()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第7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A

第8题:

下列主张诗歌“主情说”的是:()。

A、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B、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C、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D、诗缘情而绮糜


参考答案:BD

第9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句话出自哪里?()

  • A、《诗经》
  • B、《论语》
  • C、《毛诗序》
  • D、《周礼》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