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阐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


参考答案:

1、定义:由于深入地分析了教学和教育的关系,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善(德)行,培养由道德的人。
3、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教学形成学生的性格;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遵守秩序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力,即综合的审思和判断能力,形成广阔的思想范围;教学必需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多方面的兴趣和知识。
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实际是对教学的目的性的深入阐发,极大的揭示和丰富了教学目的性的内涵。


第2题: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
解析: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 育的重要手段。他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品 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他看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 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学生某种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但是,他把教学当做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为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 认识到智育和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3题: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同于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教学的原则。()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答案:
解析:
从教育史上看,教育性的教学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历史上这样明确地阐述教学的教育意义的,他是第一人。赫尔巴特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可是,他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他不正确地认为,情感与意志不是人的心理的独立表现,而仅仅只是观念的一些变体,这是他的不足和保守性在教学论上的反映。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统知识教学两者不是对立的,而应当统一起来。 教学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需要。任何学校的教学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其次,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教学的教育性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全过程,也始终是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培养审美能力和政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的客观规律,它给我们以启示:(1)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2)教师必须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而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

第5题: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答案:
解析:
(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已经形成,是近代以来最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将教育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2)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的两大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其中,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重大的进步。另外,统觉论的提出,对学生兴趣和经验的重视,对未来教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3)赫尔巴特的目的论提出“可能的目的”是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他对道德极为重视,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理论基础,虽然这一说法也有弊端,但是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赫尔巴特提到的很多德育方法都是有效的。(4)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经验、统觉和儿童的发展都影响到课程的编制。这一思想至今仍指导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务必重视与儿童的经验、兴趣相吻合,也要求课程中包含统觉的成分,体现儿童的发展过程。赫尔巴特为课程编制做出了卓越贡献。(5)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和四步阶段论都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各国在教学中依然沿用形式阶段论,虽然这种教学理论较为机械,但是形式阶段论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教师容易教学。他的教学理论容易保证教育质量,依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合理性。尽管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今天看来并非完全科学,但比起其先辈们的理论,无疑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向前发展了。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支配作用。

第6题:

下列教育思想属于赫尔巴特的有( )

A.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
B.实验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答案:A,C
解析:

第7题: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答案:
解析:
(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 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2)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学 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正因如此,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 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的,教学还必须设立 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 “多方面的兴趣”。 (3) “教育性教学”的意义:赫尔巴特是教育 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的教育 家,他提出了革新教育学的观点,使教育和教学 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在教育思 想和教育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 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 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联 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第8题: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

A、教育性教学思想

B、教学心理化思想

C、活动原理

D、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E、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思想


参考答案:AB

第9题:

简述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内容。


答案:
解析: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提出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 东西;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 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 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教,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千学生领悟 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址把前书介段教师所提 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现为“动态的专 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 的最好方法。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 的心理处千“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千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 识系统化。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 确。这时学牛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点在千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 如I: 学生做作业、改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第10题:

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D